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平凉一中(上)第三次周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念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的家伙。)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成就是不相同的。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摘编自沈从文《时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
    B.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C.时间是公平的,限制生命的长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D.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聪明人”与“愚蠢人”看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B.文章采用举例的手法,论证了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死后不受时间的限制。
    C.文章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和思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来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改变一切,世间万物由生到死,都是由时间决定,没有人能逃过时间。
    B.聪明的人理解生活,不满足现状,追求理想,以积极的态度来度过人生。
    C.愚蠢的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维护旧有的习惯,并阻止他人改变现状。
    D.能够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的,都不是凡人,而是伟人。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作为精神的外化,民俗存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日常饮食各不相同,云贵川气候潮湿爱酸辣,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喜腌制菜品;而节日文化、风俗趣尚也各有差异,如端午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团圆赏月,重阳敬老登高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技艺、器物等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随着媒介的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谷雨牡丹花会、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使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天,生生不息、鲜活灵动的民俗文化在新媒介助力下得以全面、有效地表达和传播。民间话语表述及审美趣味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经验和情感的纽带。
    (摘编自毛巧晖《新媒介与民俗文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2日)材料二
          近日,“寻找乡村手艺人”内容征集活动圆满收官。此次活动于5月14日启动,由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与《农民日报》独家发起,邀请民间艺术达人用视频和图文的方式记录创作故事,最终吸引了6793名创作者参与,线上投稿量13729篇,总播放量达1.75亿。
          来自五湖四海的手艺人,利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展示了木刻、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的魅力,并让墨雕、糖画等小众艺术重登舞台。广西梧州的阿木爷爷是一位有50年经验的木匠,他在这次征集活动中分享了制作二十四柱鲁班锁的精湛技艺。网友感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打磨榫卯技艺的工匠精神,呼吁“这样的手艺千万不能失传”,有人甚至自投阿木门下学手艺。
    (摘编自《寻找乡间的手艺人》中新网2020年7月15日)材料三
          山东省乳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近百年来,许多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迹只能从老照片中看一下或老人的口述中想象一下。为抢救文化遗产,市文化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先后举办过8次大型社会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在人口密集地段挂横幅、设展牌,分发非遗宣传单。另外,借助有关展会平台,一些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如乳山镂绣和姜家柳编两种产品在2010年济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得到展销和开发,实现开发性保护。
          尽管如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老房子、古树、老街道、老家庙、古井仍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民俗传统随着历史的前进濒临消亡。乳山草编业曾经畅销国内外,民间艺人房云璞曾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品大师”,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塑料制品在市场上日益走俏,房云璞渐没有了用武之地,乳山的草编业也慢慢销声匿迹。而乳山传统制盐业、宁海绸等技艺都面临同样命运。
    (摘编自郑华《对乳山市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是一种文化事项,形成于社会群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
    B.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民俗载体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C.《2018中国记忆》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一些节气仪式,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特点,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
    D.新媒介使民俗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并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从而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民俗和民俗文化的概念、相关因素、意义与价值,从中可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新媒介助力民俗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由于参与的媒体更多,“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或将更具影响力。
    C.材料三中,为抢救文化遗产,乳山市在宣传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作了尝试,但在借助新媒介提升效率上还有很大空间。
    D.通过材料二、三的对比可发现,如果房云璞老人的技艺能在“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中展示,乳山的草编业将得到传承。
    (3)针对乳山市民俗文化保护的困境,新媒介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敝人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组卷:6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只饥饿的鳗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鳗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时,拿开挡板,鳗鱼依然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活活饿死。
    也许我们嘲笑鳗鱼的愚蠢,可遗憾的是,当挫折接踵而至,当失败如影随形,我们不也曾像鳗鱼一样放弃所有的努力,听任命运的安排吗?其实,不是因为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不去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不去努力,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也许,只要再试一次,我们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5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