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河池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文人画的概念却是从宋代才兴起的。11世纪,时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率先提出了关于文人画艺术的新理论,即“士人画”。不过,苏轼之“士人画”与“文人画”还是有一些提法上的差异,而随着宋代过去以后,善画的文人不一定是士人,于是“士人画”的说法逐渐被更宽泛的“文人画”取代。
文人画和院体画①的彻底分流,是在南宋晚期形成的。在那个时期,几乎没有院体画家效仿北宋文人,文人画家也基本不涉及院体风格绘画。如果说两者在早前尚且都被官方认定为艺术而非手艺,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到了此时,文人画就作为一个“专属特定阶层”的艺术,已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文人画的范畴也开始明朗,产生了新的变化,譬如,山水主题的绘画渐渐从主流走向小众。山水画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跟历代文人对山林之隐始终未绝的渴望息息相关,但这种流行却一度在南宋时期中断了。南宋文人兴趣普遍转移的原因,或许是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或许是偏安江南,心态上也暂时性地远离了这种“高下纵深、阴阳向背”的大主题,总之,这时期形成典型的是文人花卉树石画法。如今我们常能看到的梅兰竹菊、禽虫石器等题材,在这一时期都能找到极具特色的作品,文人画家借其以抒发不沦凡俗的心志。
时代的特殊性使得元朝的文人没有太多的选择。在此时期,山水画重新成为了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时任朝廷高官、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的赵孟頫成为当时的领袖。赵孟頫提倡“古意”,主张师法古代大家,但又不是全然地模仿,而是追求一种古典的简洁美。他的努力使得元朝的山水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与赵孟頫的朝堂经历相反,同时代的倪瓒则常“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俨然一个显得与世俗格不入的隐士。“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承继,乃至更甚:苏轼更多还是主张有效地抓住自然意神,而到了倪瓒,已经开始为自己画的竹不像竹而高兴了。
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和解是在明代时开始实现的。从这个时候起,社会阶层与画作题材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开始消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接过了传承文人画的责任。在此阶段,文人画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文人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习专业技术,琢磨具体的技法,而文人阶级也开始慢慢朝社会相对低的阶层渗透。原本显得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也在这个商人崛起的朝代开始带上了商品的属性——商人阶级渴慕文人的品位,为文人画提供了市场。当然,也会有相当部分文人以此为耻,以各种方式继续维护和标榜自己的尊严。到了明朝晚期,以董其昌为中心的文人圈终于创造了新的理论,为明代文人画提供了可与前代相连的根基。
到了清代,文人画彻底占据当时艺术界的主导地位,专业画家和院体画家也开始沿用文人画的风格来作画,起于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文人绘画,至此终于彻底完成了对中国所有形式绘画的塑造。
(摘编自晏藜《中国文人画的历史》)【注】①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整细致一类的绘画。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维灵感和艺术实践就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在宋元时期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伴随着文人思想日益蓬勃发展,迎来了文人画的辉煌鼎盛时期。所以史称宋元时期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
文人画从字面上理解,即文人的绘画。最早文人画被称为“士夫画”,它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了诗、书、画等艺术的结合,而创作者大多数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比较注重画家自身的艺术情趣和笔墨趣味,不追求绘画的形似,且神似即形似。
中国文人画在取材上一般选取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河流等等。因文人皆崇拜拥有高尚情操的人,不苟同当时社会中出现的腐败之气。所以文人利用这些高风亮节的题材,绘出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些苦闷。借以物象抒发意趣,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文人画对画家本身的文化造诣和文学修养要求很高,即以下几点:
众所周知,文人画的作者多数都是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们可以把诗、书、画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在画面上表达出来。用笔墨情趣抒发艺术情趣。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王维、苏轼等。他们在画面上题诗作词,将诗文画和画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画与诗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补充,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在乎绘画的形,不过分沉迷于绘画。文人画家只有“不留意于物”,才能抛开那些与情感表达没关联的细枝末节,不被混乱庞杂的事物外形迷惑,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人画家认为,描绘客观世界不能完全表达绘画的美,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绘画本身的线条和色彩,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文人画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这是发自肺腑的,是感情的切实流露。这些文人画的创作都是通过绘画景物来达到宣泄心情的目的。创作过程中强调了笔墨运用,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为最高的艺术追求。(摘编自武丹丹《浅析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朝,但具某些创作思维和艺术实践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显现。
B.山水画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历代文人追求山林之隐有关。
C.文人画最早被称为“士夫画”,因为其创作者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D.文人画家认为体现绘画本身的线条和色彩比较重要,他们还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文人兴趣曾普遍转移,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
B.时任朝廷高官的书法家和诗人赵孟頫,提倡“古意”,追求一种古典的简洁美。
C.明代,由于商人的崛起,商人阶级渴慕文人的品位,大量文人画成为交易的商品。
D.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在乎绘画的形,将“神似”和“写意”结合在一起。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指出了“文人画”概念的出现,然后以时间为序,分别论述了“文人画”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不同发展状况。
B.材料二先概括论述了文人画的发展历程、文人画的特点,然后又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从全文看,形成了总一分的结构形式。
C.材料一引用倪瓒的话语,论证了倪瓒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刻意承继,也证明了山水画重新成为了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
D.材料一在论证方法上灵活多样,既有引用论证,也多次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是分析论证为主,论证方法较材料一相对较少。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嬗变与消长。
(5)请根据材料二,概述文人画的艺术特征。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使(节选)
铁 凝 室内的煤炉子特别引人注目,炉盘一尘不染,光明可鉴,泛着蓝幽幽的光泽。这炉盘在起子家从母亲起每天要用猪皮反复擦,擦了二十几年,生是把一块粗糙的铁炉盘擦成了镜子。此刻,炉子上坐着一把熟铝壶,壶中水已烧开,壶盖噗噗响着,壶嘴冒出缕缕水蒸气。
她和他对坐在炉边,这次他没有空着手,给她开门便及时送上捏在手中的信封,仿佛以此迎接她将带给他的好消息。她迅速把信揣进大衣兜里,就像生怕这信会遭遇不测。
开口是艰难的,但她必须开口。她向起子道了对不起,说再等等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这明显的官腔让起子十分不悦,他举了某某熟人因为有关系而进入了似乎不可能的单位。
她打断他说,在我们家真的不行。
他直视着她,放慢语速说,要是不行也得行呢?
她这才有点警惕地向后捎着身子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不是在央求你,是在要求你。
她觉出了他的无礼和过分,但大衣口袋里那沉甸甸的信封可是经由他的手抵达她手中的,她努力使自己克制并且客气。她站起来说,等李花开回来咱们再一起商量也许更合适。
起子也站起来,果决地告诉陆婧不用商量,他就是要去陆局长所管辖的那些单位。她恼火起来,边向门口走边提高嗓音说,你有什么权力命令我啊,你以为你是谁!在她背后传来起子的声音。我知道我是谁,更知道你是谁!你不就是肖大团长的小软木塞吗?
她那刚伸向门把手的手缩了回来,后脑勺仿佛遭遇了棒击,似有一个黄豆大的小气球在颅内的某个位置炸了,一个瞬间,嗡的一声,她脑海里一片白色。她还是顶着一颗白色的头颅转过了身,并努力站稳自己,身体却已有点瑟缩,像曾经有过的梦境:她站在街上,到处找不到要穿的衣服。
起子就像听见了她那无声的感受,加码似的继续抖搂:是啊,不怕你笑话,我全看过,七十七封信,包括现在你大衣兜里这封。
她一边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大衣口袋,死命握住那信封,好比攥住了肖恩的手,一边咕哝着你怎么能、你怎么能……
我怎么不能?起子复又在炉边坐下。凭什么你们里里外外、明的暗的都是体面,又体面又浪漫,我就非得窝在这儿画一辈子彩蛋不可呢?我,我们全家还得替你收着、守着这些个不体面的信。说到不体面,我的要求不过是要通过这些不体面的信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我们全家、我们未来的孩子,这有什么过分吗?
她不动地方地站着,拼力捕捉着他话里的信息。她想到了李花开,她的闺密,她曾答应自己代收肖恩的信。她不敢去想这是他们夫妻的合谋,可难道他们不是夫妻吗?恋爱袭来之后,陆婧目中已无他人,所有的时间更不情愿分配给他人,识趣的李花开也久已不主动和她联系了。她不甘心,喃喃着:李花开知道你……
他不等她说完,截住她的话说,知道怎样?不知道又怎样?用不着假装清高,也别想对我使用什么不好听的词儿。我就这么一件事,陆局长动动小手指头的事,有什么办不了的呀。
清高,陆婧想到了父亲。本来她有些抱怨父亲那决不通融的清高的,但在这时,她忽然感叹世间毕竟还存在着这么点清高。为了这点清高,她决不打算接受这蛮横而阴暗的命令。她不接受,还得显出不示弱,她一字一顿地对炉边的男人说,还——就——是——办——不——了!
起子站起来,遭受了冤屈似的,走到摞在地上的彩蛋箱子跟前,从最下面的箱子里拽出一只白得刺眼的纸袋,举起来冲陆婧晃着,叹了口气说,都在这儿呢,六十七封。我用微距拍好,借朋友暗房冲印出来的,后来的十封没来得及冲洗,不过已经足够了。说着从中抽出一张印满小字的黑白放大照片,送至陆婧眼前。
陆婧只瞄一眼便认出了肖恩的笔迹。起子这层层递进的胁迫宣告着陆婧的节节败退,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惊恐和侮辱。她的小腹突然开始酸胀下坠,伴随这酸胀下坠的是两条腿的绵软。她迈前几步,本能地伸手要夺下那刺眼的白纸袋把它投进炉火。起子将纸袋背到身后说,胶卷还在我这儿,烧有什么用呢?如果陆局长帮了我,我肯定当着你的面连胶卷一股脑儿烧了它。不然,你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她腿软着,绝望地站在他面前,望着这个在炉子边上踱着小步的男人,就像望见了一个非人类的物种。她把涌到嘴边的所有形容词都压了回去,她的绝望使所有的词语都已失效,这绝望却也迫她从溃败的谷底捞起了她久已失散的自尊。她被亮在眼前的杀手锏打蒙的同时,仿佛也被打醒了。当她确信自己的两条腿能够带她迈出这间屋子时,她把大衣扣子一个一个扣好,接着,她以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动作,突然奔向那炉子,拎起坐在炉盘上那把沉甸甸的铝壶,高高提起,壶嘴向下,向着那炉火正旺的炉膛猛地浇灌起来。霎时间水火交战的炉膛发出刺刺嘎嘎的怪响,一股股灰白色气体伴着浓烈呛人的臭屁味儿冲上屋顶,弥漫着房间,也吞噬了炉边的男人。烟雾中她把空壶“哐当”丢在地上,拼力拉开屋门,又狠劲把门摔上,就像将一切的担惊受怕,一切的提心吊胆,一切的错愕、愤怒乃至一切的恶心,全都摔在了身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构思巧妙,不作背景介绍,而在“当下”的描写中透露事情的原委:李花开为闺密传递情书,她的丈夫起子趁机进行敲诈。
B.起子不把陆婧当人看待,说她是“肖大团长的小软木塞”,陆婧感到自己受到极大侮辱,仿佛站在街上而到处找不到要穿的衣服。
C.小说人物语言描写十分精妙,如陆婧的“还——就——是——办——不——了!”,一字一顿,面对要挟而不妥协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用开水浇火炉是文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这一细节让人物在被敲诈胁迫之际焕发出本能的力量,在生命意志上完成了对陆婧的形象塑造。
(2)下列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子是卑劣无耻的小人,他利用信使身份窥视他人隐私,并以告密相胁迫,让陆父利用责权为他调动工作。
B.李花开是陆婧的闺密,却也是起子的同谋,她故意不与陆婧保持联系,以便帮丈夫从容地实施自己的阴谋。
C.陆婧有错在先,被起子抓住把柄,在发现起子的阴谋后,毅然决然地与之决裂,保持了自己的清高和尊严。
D.陆局长虽未出场,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拒绝了女儿为起子调动工作的请求,坚持原则,不走后门。
(3)小说开头描写煤炉子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4)请联系现实,简要阐述陆婧这一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社会意义。组卷:10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时节,大部分我国地区已经进入秋季的凉爽,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①_______。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在我国南北方,②_______。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③_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春分”与“秋分”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气。一个代表着温暖的来临,一个代表着寒冷的来临,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推断春分的两个特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9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弗里曼•戴森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些数学家是鸟,其他的则是青蛙。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通才与专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