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二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德思想与政治智慧,挖掘、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政治智慧和文化精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结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思想家们为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道、法三家。秦国最先采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统一了东方六国,结果二世而亡。紧随其后的西汉总结秦亡教训,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但不到半个世纪,便出现“七国之乱”。这迫使汉王朝改弦更张。最终,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儒学开始与中国政治相结合,发挥出安邦定国的独特优势,并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与其说历史选择了儒学,倒不如说儒学更适应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综观儒家“为政以德”的理论体系,大致蕴含三个层面的政治智慧。
          一、立足“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提出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儒家非常重视天人关系,重点探讨“天”与“人”共同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内的社会政治建构问题。基于此,儒家构想和设计未来社会政治,提出了“内圣外王”即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主张,倡导为政者效法和借鉴“天道”之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实现儒家所追求的“止于至善”的纯粹境界,最终奔向“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儒家“为政以德”的哲学基础。
          二、秉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德法相济的治理模式。儒家对政治提出总体设计的同时,指明了为谁执政这一政治的根本性问题,形成了“民惟邦本”“政得民心”的价值理念。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把“民”放在为政的首要地位,提倡“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提倡“仁政爱民”“与民同忧乐”。荀子则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比喻君与民的关系。这样儒家就明确了如何执政的核心问题。
          儒家提倡“德政”“仁政”,认为道德教化相对于法律和政令具有价值选择的优先性,但并未排斥与否定政令刑罚在政治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孔子说:“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孔子家语》)儒家认为,只有在道德教化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可“用刑”。一言蔽之,儒家主张德、刑、礼、法并举,在价值选择方面则以德、礼为先,强调德主刑辅、先礼后法,从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即德法相济的治理模式。
          三、围绕“为政在人”的主导地位,提出修己正人的品德修养。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认识与肯定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明确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的政治命题,尤其将为政者的道德素养看成治国理政的关键与重要因素。如孔子告诫为政者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强调为政者的道德素养及其表率作用。儒家提倡贤人政治,主张选贤举能,认为为政者的道德素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孔祥安《“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材料二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法治的实现以良法为前提,而良法必须符合基本道德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不断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贯穿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我们要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挖掘、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政治智慧和文化精髓,能够为当今国家的治理提供很好的镜鉴。
    B.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开始与中国政治相结合,并在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主流地位。
    C.儒家倡导为政者效法和借鉴“天道”之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实现“止于至善”的境界,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D.儒家认为应该为民执政,秉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孔子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孟子和荀子继承了这一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章引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话,用以论述儒家并未排斥与否定政令刑罚。
    C.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在新时代制定良法的要求,而良法是实现法治的前提。
    D.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对古代德法相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德法相济”观点的一项是
     

    A.《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B.《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C.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若不制民之产,“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有城邦制度来规范和维护政体制度,其目的在于促进善德。”
    (4)最新修订的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做法加以分析。
    (5)“为政以德”(德法相济)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组卷:0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气
    孙华
          “你的嗓门真洪亮。”我说。
          “我中气足。”他一点儿也不谦虚,“中气足,不仅嗓门大,而且也能跑。”
          想不到他竟“蹬鼻子上脸”。我暗自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眼前的他看上去不过一米七,体重应该也不足六十公斤,细胳膊细腿,黑且瘦。
          “你不相信?那我就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不,不是故事,故事可以虚构,我要讲的是一件真事。”不等我同意,他就开始讲了起来,眼中闪耀着光芒,脸上显出神秘的表情。
          “那年我办理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两个团伙,二十多人,相互挑衅、殴打,性质十分恶劣。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主要犯罪嫌疑人几乎都到案了,只有首犯老刀在逃。这家伙二十出头儿,却心狠手辣。一次,他在大街上遇到对方一名落单的成员,竟然用自制的红缨枪,生生地将对方的脚筋挑断。你说,有多猖狂?我们去他家和他经常落脚的地方逮了几次,都扑了空。”
          “犯罪嫌疑人都是很狡猾的。”我漫不经心地说。
          “那天是个周末,我陪老婆去看望岳父。老丈人不小心摔了一跤,骨头跌断了,躺在床上,作为女婿很应该去探望一下。吃饭的时候,我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心里装的全是老刀。这可能是职业病吧,做警察的大概都这样,手边不能有案子,案件没破,心里就永远搁不下;案件破了,那种快乐,是其他人无法想象的。眼下这起案子,作为首犯的老刀没有归案,案件就不能算破。案件破不了,心里窝火啊。岳母见我这副样子,不断地拿筷子敲打,心里的不高兴全都放到了脸上,亏得老婆给我打圆场,才勉勉强强地把饭吃完。
          从老丈人家出来,路过鼓楼路口,忽然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在我眼前一晃,又瞬间与我擦肩而过。我定一定神,老刀!对,是他!他的照片我早已烂熟于心,只不过没有见过真实的人而已。我转身故意大叫了一声‘老刀’,那小子果然回过头来。要说这家伙,不愧是混社会的,反应够迅速。就在我扑上去的一瞬间,他也醒过神来,撒腿就跑,那速度,说是射出的箭也不为过。”
          他停顿了一下,眨了眨眼,更加严肃起来。我被他的讲述吸引了,急切地等着下文。
          “都怨我那天穿的是一双布鞋,我妈做的。以前,我妈每年都要为我做一双布鞋,一针一线纳起来的那种,家里还有好几双。布鞋轻便,最大的好处是透气。不怕你笑话,我这人,汗脚,穿皮鞋,一天下来,那臭鸭蛋的味道,能把你熏晕;所以啊,我净是穿我妈做的千层底。现在,她老人家已经做不动了,主要是眼睛不好,八十六了。不过每次回老家看她,临走前她仍然要叮嘱我一句,吃公家饭的,要走正道。没办法,农村老太太,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可我知道,她的这句话,千斤重。她是盼望我一路走好,走正道呢。”
          “扯远了。我说到哪里了?对,老刀见我扑上去,撒腿就跑。周末,大街上的人多,我们俩就在人缝里穿梭,我紧紧盯着他那件红色T恤衫不放。可是渐渐地,我俩拉开了距离。要说布鞋,平时穿着挺舒服,可真跑起来总不得劲儿,跑不快。眼看我俩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急了,边跑边甩掉了脚上的布鞋。
          没有了羁绊,跑起来轻松多了,我和他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老刀见情况不妙,折身进了东亭二村。东亭二村是一个老旧小区,里面地形复杂。老刀可能是急于逃跑吧,专挑草丛和碎石路跑。这可苦了我,脚底板不知被戳了多少下,当时我还不知道我的脚已经鲜血淋漓。”
          “光脚跑,可真够你受的!”我心疼地说。
          他点点头:“说真的,那时我似乎没感觉到疼,只是紧紧追着老刀,一步都不敢落。”
          “老刀见无法甩脱我,又出了小区,跑到了幼儿园对面。那是一段下坡路,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就两三米的样子。我瞅准机会,一个前扑,两只手紧紧揪住了老刀的裤脚,他扑通一声,栽在地上。我顺势骑到了老刀身上,一个折腕别臂,将他的双手扭到了背后。被压在地上的老刀喘着粗气,嘟囔道:‘大哥,追得这么紧,真玩命啊!’”
          “你追了多远?”我问。
          “五六千米吧。”
          我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他没理我,继续说:“讯问的时候,老刀对我说:‘大哥,你已经是全市的万米冠军了。’原来那小子是上届市运动会一万米的冠军。”
          “你跑赢了冠军?”我吃惊了。
          他腼腆地笑了。
          我一下子来了兴致,活动了活动手腕和脚踝,说:“我们能比一下吗?跑赢了你,我就是冠军了。”
          “不能。”
          “为什么?”
          “那时我是警察,我在追犯罪嫌疑人。”
          沉默片刻,他又开了口:“连我自己都想不到,我能跑那么快。“然后,他对着镜子里的人慢慢说道,“人的潜能,有时候,真是无法估量的。”
          镜子里的那个人和他长得一模一样,正躺在病床上。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点儿也不谦虚”表现了“他”对自己高大健壮的体格和跑步速度的极度自信。
    B.“他”在老丈人家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体现了“他”对自己工作的投入和热爱。
    C.“紧紧揪住”“骑到”“折腕别臂”这些精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身手利落。
    D.“他”和“镜子里的人”的关系引发读者的思考,委婉含蓄地交代了“他”的现状。
    (2)关于文中谈布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妈妈是一位朴实的老人,爱孩子,将对孩子的情感寄托在布鞋上。
    B.布鞋承载着妈妈对“他”的教育和期望,希望“他”一路走好,走正路。
    C.“他”对布鞋的补充交代并不是闲笔,这解释了“他”一身正气的原因。
    D.“他”着重交代穿布鞋那段往事,意在突出自己甩掉布鞋追嫌犯的英勇。
    (3)小说围绕“中气”来组织内容,请分析“中气”在文中的内涵。
    (4)小说时而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时而以“他”的视角补述故事,请问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你的手机电用完时,①             那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有急事需要联系的时候,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空气中的水汽来获取电能的技术,将来你只要对着手机吹气,②             ,来将就着应付一下。
          水滴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成为能源,但它们能够保持一种叫“湿电”形式的静电。这种静电被认为是高空中引发闪电的电荷来源。它们选择空气中常见的二氧化硅和磷酸铝等尘埃颗粒,在高湿度环境下,这种电荷可以从液滴转移到像尘埃之类的其他微小颗粒物上
          先前已有研究表明,水滴上的电荷可以通过由石墨烯构成的设备来收集,产生电流。(  )。我国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改用氧化石墨烯薄膜制造出了灵巧的湿电发电机。研究人员往发电机表面喷洒水滴雾,或者甚至直接对它吹气,就能产生1.5伏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的电压。所产生的电量虽然不多,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设备笨重,缺乏柔性,不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
    B.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不适合使用笨重、缺乏柔性的设备
    C.这些设备虽然笨重,缺乏柔性,但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
    D.手机是小型电子玩意,不适合使用笨重、缺乏柔性的设备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请根据画横线的内容,给“湿电”下一个定义,字数不超过5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组卷:96引用:7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