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峡江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AI绘画工具,一般是指建立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经过深度学习,能够自动迭代,可根据用户指令自动绘制出图画作品的软件或平台。这些软件操作门槛较低,只要输入关键词,选定艺术家风格和绘画形式,AI便会通过运算,在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多组低像素画面,经用户选定后,便能进一步生成高像素图像文件。而这整个过程中,用户不再需要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繁琐枯燥的训练,也无需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素养,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甚至是免费,就能得到一张用AI绘画工具“创作”的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说,AI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网友们更多的是好奇,将之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亲自上手体验一番。而在职业插画师和艺术家眼中,围绕AI绘画还有许多争议的话题,比如:AI生产的画作,算不算艺术品?职业插画师面对AI绘图工具,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有人说自己用AI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创意,可以归入艺术品之列;也有人认为,AI绘图充其量是“文字世界的图解、拼贴和延展”。一些画师积极拥抱AI作画技术,试图将其作为辅助工具,提升自己的作画质量效率;也有反对者担忧,如果十几秒就能生成一张“还不错”的作品,还有多少人愿意扎下根来学习、安心进行艺术创作?类似的讨论也意味着,这一新鲜事物迈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人民日报》曹祎《AI作画兴起,画师们该感到“压力山大”吗?》)材料二:
          8月,AI绘制的油画在艺术比赛中斩获奖项,引发热议;8月底,Novel AI模型流出,越来越多的二次元绘画作品登上社交论坛,甚至被用于售卖;9月,图片版权商Getty Images禁止上传交易AI作品……AI绘画“火”了,有人却担心艺术会因此消亡。
          AI绘画的爆火,贴合了人们亲近艺术的追求。绘画创作原本是小众的专长,多数人只能望而赞叹。现如今只需提供几张画作参考,并输入个性化词条,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大胆地将一束花变为美少女,抑或是将梦中模糊的光景记录下来。AI绘画降低了构图作画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AI绘画作品流入市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业态。圈内流传着一则玩笑:“7月份,某画师还在鄙视AI作品,9月份就已经被抢走生意。”这反映出AI进步之快与适应能力之强。现如今,AI能够为画师提供底稿,精简艺术创作流程,或是直接为快消宣传供稿。可以预见,成熟的AI绘画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能够紧跟市场导向,戳中多数人的审美点。
          但若要说AI可以取代艺术,仍是无稽之谈。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用“光韵”的消失来描述传统艺术性的消亡,在AI绘画上亦可窥见一二。艺术不仅是纸面上的颜料色块,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它可以是米勒在秋后麦场上体味的艰辛,是徐悲鸿在飞鬃墨骨间传达的抗争,也可是林间碎叶光影的定格,是深夜的孤独与惆怅。艺术家通过画作传达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AI绘画尚且需要对既有风格进行模仿,是资源整合而非原创,终究难以触碰到艺术的灵魂。艺术性需要的不是“通解”,更不是基于市场参与的“最优解”,而是直戳人心的“个性解”。
          科幻小说中,有了“拐棍”的写手丢掉了名为“灵感”的财富;现实世界中,AlphaGo之后的围棋定式“无聊透顶”。过分追求“最优解”,却忽略了艺术的个性与创意,忽略了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才是消亡的真相。更多的参与、更快的创作不会毁掉艺术,能取缔艺术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盲目与无知。
    (摘编自《南方日报》张宇驰《AI绘画“火”了,艺术会“凉”吗?》)
    材料三:
          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AI绘画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艺术。不过,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而非人文艺术。即使AI绘画工具可以呈现毕加索、蒙克、莫奈的画风,其所呈现的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而绝非独一无二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仅就绘画领域而言,各种足以乱真的赝品多如牛毛,但它们何曾阻止那些真正的创作?
          承认AI绘画属于“艺术”,并不会绞杀真正的艺术,相反,还可以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催化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人工智能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只能“推陈”,而无法“出新”。无论大数据运算的能力如何强大,目前仍只能依赖已有的数据建模。换句话说,AI绘画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和表现形式,既无法开辟新的表现形式,更无法凭空创造新的流派。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原有格局的打破,有人因此不得不走出“舒适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有人被“夺去饭碗”,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但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究其原因,在于科技只能替代科技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赵志疆《AI绘画算不算“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独一无二的灵魂,这是一种很难被数据化计算的领域,艺术性需要的是个性和创意。
    B.AI绘画作品进步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已经能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紧跟市场导向,改变了业态。
    C.艺术是―种独特的生活体验,而材料三提及绘画领域赝品多如牛毛是为了说明AI绘画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创作。
    D.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打破原有格局,淘汰掉一批职业,然后诞生一批有更高知识要求的新的职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是为AI绘画工具这一概念下定义、解释了其工作原理及其产生的意义。
    B.AI绘画降低了构思作画的门槛,它的火爆体现了人们亲近艺术的追求,随着AI绘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将能满足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C.坦然接受AI绘画属于“艺术”,不但不会扼杀真正的艺术,反而可以推动艺术的创新。社会不会停滞发展,人类的思考与创作,无法替代。
    D.三则材料都围绕AI绘画来展开论述,都谈到了AI绘画的利弊,不过它们的论述重点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AI绘画可能导致画师“饭碗被夺”的一项是
     

    A.《经济学人》杂志6月选用MJ生成的AI绘图作为当期杂志的封面。
    B.百家号平台根据AI文生图功能生成电视剧《苍兰诀》的精美插画。
    C.《人民日报》官网发布AI根据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生成的系列宣传画。
    D.游戏开发者叶兰舟利用AI绘画查看游戏预期效果、角色设计方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任何新事物在诞生之初,肯定存在一个被大众接受的过渡时期。我们应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AI绘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想法。

    组卷:2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3)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组卷:31引用: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这并不是件可耻之事。因为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得不 ①_______。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的人,如果不知道“礼”,②_______,做事也就成不了“方圆”。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  ),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③___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B.教化是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而不是折狱
    C.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折狱,而不是教化
    D.折狱不是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而是教化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组卷:25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