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陕西省商洛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5/1/1 14: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道德维度是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维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甚至消解了。
          ②否认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之倾向,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敌将唯物史观歪曲为“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唯物主义,指摘其忽视了对历史主体即人的关注,并否认其中蕴含道德关怀。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巴尔特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人被归结为经济过程的工具。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正统派”理论家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一门严格的科学,着重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也忽视甚至否认其所蕴含的道德维度。可见,无论是资产阶级学者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都把唯物史观与道德对立起来,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
          ③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对立论”以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对人道主义持批判态度为由,认为唯物史观没有给人的历史主体性留有一席之地,是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这显然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截然对立。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是唯心史观,而与人道主义对立的则是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即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人道主义。唯物史观将人道主义思想中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吸纳到自己的历史理论中,对人道主义做出了历史观上的摈弃和价值观上的秉承,从而赋予其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④一直以来,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学说,忽视了唯物史观的批判理论和实践观中所蕴含的深厚道德意蕴。不可否认,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的强调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与那些以伦理眼光观察历史的理论不同,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历史观的巨大变革,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哲学。列宁曾把唯物史观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然而,只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实质上也是对它的一种误读。这种单一化的解读模式遮蔽了唯物史观的道德光辉,使我们无法深刻领悟其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⑤的确,唯物史观文本不是纯粹的道德专著。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是否包含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在于其是否具有“道德维度”。“伦理道德体系”与“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道德维度是就道德价值、道德立场层面而言的。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也缺乏道德维度。事实上,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为内在特质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而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言的那样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科学主义”。
          ⑥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深入考察马克思的道德思路,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不仅没有排斥道德,而且始终代表人类道德进步的方向。事实上,道德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道德研究经历了一个视角的转化,即从早期的人道主义阐发转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求与人类道德息息相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为探讨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释人类的道德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从未抛弃道德研究。只不过,它摆脱了仅诉诸抽象道德原则来谈论道德的窠臼,将道德研究建立于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使道德研究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实现都获得了现实的根基。
    (摘编自周松《被遮蔽的视野: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原因,既有论敌的有意歪曲,也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片面认知。
    B.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唯物史观吸收其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C.只强调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科学维度,这种解读未把握唯物史观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D.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后,可以发现唯物史观没有排斥道德,道德观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对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所产生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⑤段分析了“伦理道德体系”“道德维度”的不同之处,总结了唯物史观的本质特点。
    C.文章先列举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表现,然后由表及里论证其本质内涵。
    D.文章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边立边破,全面论证了唯物史观所具有的道德维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特和考茨基都否认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都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他们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B.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学说,然而这一理解却存在片面性。
    C.“伦理道德体系”与“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缺少相应的道德价值和道德立场。
    D.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它将科学与道德置于同等的地位加以探讨,进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能救命的“浅水效应”
          想象一下,你此刻正坐在冲浪板上观察海面,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探知波浪会在何时何地开始断裂。当波浪接近岸边时,因为遇到了浅水而开始减速,但这也会提升它们的高度,这便是浅水效应。海水越浅,浪头越高,直到波浪的陡度达到不稳定的临界点。因为它实在是太陡了,你便可以借助冲浪板滑下来,就像顺着山坡向下滑雪一样。
          如果你想沿着波浪去冲浪,就需要波浪的一部分在其余部分之前先破碎。这就意味着,海床的轮廓要沿着海滩逐渐倾斜,因为波浪破碎的时间点取决于它行进途中的水深。你还需要了解潮汐,它会根据月亮以及太阳产生的引力,让海水的深度在同一天内发生变化。总而言之,要想抓住海浪,需要海上掀起一场风暴,形成足以穿越海洋的大浪。大浪在一天中最合适的时间抵达一片海床形状合适的海滩,与潮汐一致。
          即便你不是一名波浪“鉴赏家”,了解浅水效应也是很有用的,它也许能救你的命。2004年12月26日的早晨,泰国普吉岛的观光客们在海滩上行走时,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海水迅速退去,露出了平时淹没在水中的岩石。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感到奇怪,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而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一股巨浪,一股他们此前从未见过的海浪。不过,这一次他们开眼了。这也是由波浪形成的浅水效应,只不过这股波浪大得惊人。它是一场海啸。
          在这场海啸发生前的几个小时,位于印度洋中间的地壳发生破裂,引发了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大地震。据估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一万倍。然而,因为发生地离海岸很远,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直接损失或人员伤亡。但是地震不仅切断了地壳的板块构造,还使海床升高了好几米。于是,大约30立方千米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水量大得惊人,相当于1000万个奥林匹克游泳池里的水。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动会造成水来回流动,地震也让巨量的水开始流动。
          波浪就是波浪,它们开始向四面八方运动,横穿海洋。当海啸发生时;如果你从飞机上向下看,也许不会感到过于担心。波浪在这么深的海水中扩散了如此远的距离之后,只有一个小“鼓包”可以被辨别出来。但是,你也许还是会对它们行进的速度感到警觉。由于这场地震强度大并在短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巨大,这些波的传播速度与喷气式飞机差不多,达到了每小时480至1000公里。靠近安达曼海的海岸以及岸边的浅水时,波浪的速度变慢,却变得更高了,离海岸越近,浅水效应就越强烈。因为海浪有数百米长,所以海滩上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海水被吸出了海面。如果他们了解这种现象,那就还有大约1分钟的时间跑到更高的地方去。然而,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些还待在原处的人被第一股巨浪袭击,那可是抵达海岸时有10米高的巨浪。
          最终,这场海啸造成沿岸15个国家的227898人死亡。之所以海啸如此危险,不仅是因为它倾倒在海岸上的大量海水,还有水对它触碰到的一切事物所施加的作用力。它把小屋、树木和汽车撕得粉碎并将其摧毁,横冲直撞。它卷起油罐和房屋,将它们摔到桥梁和高压电塔上,这些建筑物倒塌后引发致命的火灾。被拖入海浪中的人们,被这些快速流动的碎片裹挟、撞击、旋转或挤压。很多人因此失去意识,或是受伤,很难保持漂浮的状态。当第一股波浪(此时已经抵达内陆2千米的地方)被第二股靠岸的波浪拉回时,水流逆转,又将它们在行进途中捕获的人和碎片卷入了新一轮的袭击。不幸的是,那些在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还要面对灾后的诸多挑战,水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受海啸袭击的地区,淡水供应系统因下水道毁坏及海水侵入而产生毒性;受海浪袭击而死亡的数十万人必须尽快掩埋,以防疾病和害虫蔓延;由于海水长期侵入这一地区的耕地,庄稼也无法继续生长。
    (摘编自马克•米奥多尼克《迷人的液体》,孙亚飞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浪在遇到浅水时速度会慢下来,因此会被其后涌来的海水推向高处,从而形成浪头,浪头的高度取决于海水的深浅。
    B.2004年12月26日的早晨发生在泰国普吉岛的海啸其实是位于印度洋中间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引起的。
    C.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会使得海水被升高的海床挤压开始流动,到达岸边的浅水时,有时会形成10米高的巨浪。
    D.印度洋地震并未造成直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其引起的海啸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不了解浅水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文章有一种作者与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B.“据估计”“大约”“也许”“大部分”“最严重”“之一”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严密、科学,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C.为了帮助读者更形象地理解,作者使用了“就像顺着山坡向下滑雪一样”“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动会造成水来回流动”等比喻来进行说明。
    D.文章首先从冲浪活动入笔,对其进行了说明,以此引出对“浅水效应”的解说;然后以印度洋海啸为例,说明了解浅水效应的意义。
    (3)如果要选择一处理想之地冲浪,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10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男  儿  山
    从维熙
          曾经读过多少篇描写张家界的文章了。可能是出于笔者的孤陋寡闻,似乎没有读到过对这座奇山感悟出的奇想文字。
          文学是幻觉孕生的婴儿,如果失去了联想,就如同一只飞鸟,被折断了彩翼。一尊雕塑再美,也难以如生灵那般;山水的描述文字,不同于摄像机器,只是能拍摄下它的形影,而更为重要的,怕是要赋予它内在的生命象征。
          前年秋深,与一些友人共游了张家界的全部景观。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友人们各抒自我的独特感受时,我说:中国的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各有各的性格。黄山以其秀而驰名天下;华山以其险而使游者折服;五台、九华、普陀、峨眉以其禅佛之静,而陶冶来客之心境……唯张家界以其山势之挺拔伟岸,一根根石柱似要刺破天穹之戟,而使游客心旷神怡之余,感到人在戳天石柱之林面前的渺小和卑微。
          张家界着实是一座奇山。面对它的第一个直觉,使我想起了位于美国西南部的红石山。红石山与张家界群峰都是“仙人掌”状的峰峦组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红石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红色的;而位于湘西的张家界,更贴近山体自然的青灰色。但是它们的共同特色,就是山峦的组合多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因而在我的眼里,张家界的山具有男性阳刚之美,这在全国所有景观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真不知道,亿万年前当地壳运动时,在天崩地裂、地火岩浆形成造山的要间,那些炽热的浆液,何以会凝聚成冲天的火柱而不塌落,致使它成为后世的山中之奇。
          我们在天子山缆车爬向它的最高峰时,俯身从缆车中下望,可见一座座高耸的岩柱,像是列队的武士,从眼下排队而过。这一瞬间,我首先想起来那些西安的兵马俑;仿佛那是秦时威严猛士,只把壳体留在了西安,而这里才是他们的灵肉。更加使人感到奇伟的是,在柱石光秃秃的头顶上,居然还能长出体态弯曲的松柏来,这真算是造物主的一大奇功。那形象颇有点像现代化战争中,那些身着迷彩服的大兵,头冠上盘戴着的绿色伪饰。
          因而张家界之美,可以归属于男子汉家族。那些戳天石柱,还让人联想到《斯巴达克斯》里的古罗马角斗场,他们赤裸着身躯,显示着女性永远也没有的男性神力。当我们从缆车上下来,站在它的脚下,再一次自下而上地仰望它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人类的远祖“亚当”和神话中的“太阳神”;使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男人,都能在这面镜子之前,检查一下我们自己的身躯,是否也站得那么笔直。当然,那些游客中梦幻情峦的“夏娃”后代,更可以在这儿受到爱情的启迪——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嗲声嗲气的奶油小生越来越多,铁打的男子汉越来越少;那么你到这儿来寻梦算是来着了——这儿尽多彪悍的男性模特的标本。
          看过了张家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湖南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铮铮硬汉。毛泽东从湖南横空出世,演绎出一场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贺龙最早闹革命的地方,就在湘西山区,他在这山间驿路骑马夜行时,由于征程匆匆,竟然不知坐在他身后马背上的女儿捷生,从马背上坠马滚落草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主持西南军区工作时,才派人来湘西寻找他的这位宝贝千金。望着这一座座男儿山,我还想到了在庐山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大跃进后百姓疾苦的彭大将军,他一生宁折不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这些留名于青史的一代伟岸雄才,使我对那些冲天石柱顿生敬意,因为正是这些堂堂的铁血男儿,给后来人留下一面自视的明镜,那些蝇营狗苟活在这人世间男人,面对这面明镜当汗颜到无地自容!
          我爱张家界。
          我更爱这些如剑似戟直戳天宇的山峦。
    2000年5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作者就对原来读过的描写张家界的文章给予评议,认为这些文章对张家界的山缺乏奇想。
    B.美国的红石山,山峦的组合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呈“仙人掌”状。其石头为红色,与张家界的石头颜色不一样。
    C.文本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结尾处独句成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张家界及张家界山峦的热爱。
    D.文本二认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并不相同,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论文的知性往往要与感性交融。
    (2)文本一为什么把张家界称作“男儿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的感性与知性的。

    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学家们很想知道,植物是否跟人类一样,能“看见”不同颜色的光。他们将选定植物的种子放到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以便观察它们的萌发情况。结果发现,放在红光下的种子萌发得特别快;而放在远红光下的种子萌发率却异常低。这个实验显示,红光与远红光都能显著调控种子的发育,但它们的调控作用与波长相反。
          既然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有①
     
    ,那我们让种子同时接受这两种光(照的顺序不同)的照射,会发生什么反应呢?实验显示,如果给种子先照红光再照远红光,萌发会被明显抑制;如果先照远红光再照红光,种子又能萌发。类似的“红光-远红光”循环可以重复数十次到上百次,而种子最终的反应总是由最后照的那种光来决定。
          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一种假设:②
     
    ,这种感光分子就像植物的眼睛一样,能够“看见”外界的光是红光还是远红光。当它“看见”红光时,种子就萌发;当它“看见”远红光时,③
     
    。种子的反应仅取决于它“看见”的最后一次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段话归纳实验结果,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
           朋友,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就用三分钱给你自己买一块面包;
           用其余的钱买一把芬芳的
           会使你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的
           水仙花。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新时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