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任丘一中高一(下)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天生与“史”有着血脉关联,故有“野史”“逸史”“稗史”之称。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其实这并不允当。《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
          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
          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这正如金圣叹以夹批形式评《水浒传》第二十回所说的,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史书之“事”是一种已然存在,而合乎“事实”;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
          在传统的小说认知体系中,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而不要“当史传看”,也不要“当小说看”。这不仅是为了使小说超越“史实”的拘泥,也是为了掩饰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本质。评点家常常强调作小说难于作史记》,作成的经典小说又胜过《史记》,从而推出大量赞美小说文本效果的“文章之妙”等评语。
          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对只看重故事性的阅读方法表示过不满:“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在他看来,读小说如果只像读史那样“只记得若干事迹”,而“不理会文字”,便会舍本逐末。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而不是专注于八股文的刻板性。从强调经过作者精心“有意为文”的“捏造”“造谎”足以让读者宁愿“信以为真”,到强调小说文本以“幻奇”“新奇”为美,小说评点家纷纷通过提倡把小说“当文章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之妙”的评赏术语。重申这种阅读眼光和评赏路数,既可以纠正我们以往关于小说批评多攀附史著的所谓“拟史”批评错觉,又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材料二:
          因古代小说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让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在《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时常常将《史记》拿来比附,主要是因为《史记》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
    B.在很多有见识的评点家看来,小说创作贵在“捏造”“造谎”,“凭空造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小说越虚假越好。
    C.“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等这些《水浒传》点评用语,都是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
    D.古代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或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或传述创作技巧,其中不少有文艺理论方面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来抬高小说的品位,而材料一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B.在金圣叹以文章的眼光点评《水浒传》之后,小说评点家在点评小说时,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
    C.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凸显“文章之妙”的观念,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
    D.《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稗官野史(指小说)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宗岗父子《读三国志法》指出,“杜少陵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此处的《三国志》三国》都指《三国演义》)
    B.冯镇峦在其《读聊斋杂说》中,面对有人质疑蒲松龄何以有许多功夫“捏造许多闲话”,他回答道:“以文不以事也。”
    C.梁启超:“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比,必须具一副热肠,一副净眼,然后其言有裨于用。”
    D.解弢在《小说话》中说:“金毛二子批小说,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且昔人窥小说之眼光,与今人亦大有不同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说艺,都重视小说的“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创作在“文学性”上的基本特点。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先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粱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名声大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阉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不知道该去哪里苦度残年。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分别写着福、寿、安、康四字。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哎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苏先生看到,严奉衍从躺椅上坐起来认真倾听。
          苏先生接着说:“有趣的是,光复后,您一家倒霉了,可是我的这个村侄却飞黄腾达,到政府军这边就升任了营长。是他把我接过来住到这个小城里的。前不久这个侄子升任团长,就买下这座宅院,作为我七十大寿的礼物赠送。你我真是有缘分啊,那天我做寿,正好被您赶上,这是我的荣幸啊!”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苏先生在回答严奉行的问话时,能具体说出自己在商号供职的时间。
    B.小说叙写严奉衍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
    C.小说并未过多介绍苏先生过去在宫中的经历,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提及其过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
    D.小说在行文中设置悬念,如在与严奉衍再次相遇时,苏先生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22引用:6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献帝建安元年秋九月,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灵等闻布至,皆敛兵而止。布屯沛城西南,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布往就之,与备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直解斗耳“乃今军候植戟干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备合兵得万余人,布恶之,自出兵攻备。备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或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操笑曰:“君得之矣。”遂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三年夏四月,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四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注释:①本初:指袁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B.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C.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D.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术派部将进攻刘备,吕布考虑到袁术如果打败刘备,就可以联合北边泰山郡的将领们包围他,于是前去救援刘备。
    B.吕布、刘备共聚大营,吕布先射中营门立起的戟支来震慑纪灵等人。第二天又设宴化解了双方的私人恩怨,之后纪灵撤军。
    C.刘备势力壮大,遭吕布攻打后,败走,投奔曹操,受到厚待,有人建议曹操及早除掉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曹操并未听从。
    D.董承称欲与刘备一起密谋诛杀曹操,曹操闲聊时称刘备为英雄,刘备大惊失色,借天气掩饰过去,后趁执行任务时脱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
    ②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

    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石楼
    文天祥
    晓色重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注]①咸淳十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此诗写于赣州。②八境:章江与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③六街: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④出自宋朝晏几道《生查子》的词句:“谁寄岭头梅,来报江南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卷起窗帘,天边露出曙光;报晓鼓声催来了春江水声和鸟声。蕴含诗人欣喜之情。
    B.颔联中,前一句由远及近,写围墙外的草木绿了;后一句由近到远,写楼台倒映在江水中。
    C.尾联运用了典故,化用晏几道《生查子》的词句,两者都表达了急切想知道消息的愿望。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的前面六句重点在描写景物,后面两句重点在抒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颈联。

    组卷:18引用:7难度:0.7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史为鉴才可避免重蹈覆辙,但很多人不具备这种总结历史教训的深邃眼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这类人发出了感慨:“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
     
     
    。”
    (4)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

    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课内知识(共9小题,共11分)

  • 16.下列加线的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33个月。——2021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2022年4月25日《光明日报》
          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是我国科技和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进步的缩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年轻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