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6 0: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这既是新诗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构成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悠久的传统,中国现代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以一种不容置辩的态度揭竿而起,为了冲破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他们选择的是面向外国寻找助力,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但与此同时,不时流露出的则是由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并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与表情方式的欣赏,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诗歌美学的眷恋,正是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焦虑。“五四”时代,革故鼎新的时代,新诗的缔造者们对旧诗的传统发起的抨击,有一些明显是情结化的,是过火的。胡适在《谈新诗》中写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像这样不加区分地把近体诗的形式一挺打倒,无疑是简单化的。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诗歌就很容易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还鲜明表现在新诗人与持有旧的诗学观念的读者身上。新诗一出现就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声浪;而且九十年来,质疑与责难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新诗的成长,不绝于耳。这是因为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因而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反感。诗歌鉴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由诗作发出的信息,只有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才能被接收,被加工。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宏观来考察,是人类世世代代审美经验的沉淀;从微观来考察,则是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和。以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来说,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出现的时候。先秦时代形成的“风、雅、颂、赋、比、兴”即所谓诗之“六义”,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我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各种诗体备具,形成了完整的格局,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超稳定性,即使是新诗诞生多年以后,旧体诗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以及数量可观的作者。
新诗的艺术上的创新与完美固然有待时日,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弥合新诗尤其是自由诗与传统的审美方式距离过远的不足,新诗人也做了不少工作,诸如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格体律诗的努力,尽管收效不大。但这种尝试精神却是可贵的。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的草创阶段,那些拓荒者首先着眼的是西方诗歌资源的引进,但是当新诗的阵地已巩固,他们便更多地回过头来考虑中国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衔接了。
(摘编自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有内在联系,中国现代诗人可以从古典诗歌那里学习和借鉴,但又面临着创新的难题。
B.“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坚决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对旧诗的传统发起了抨击。
C.我国古典诗歌有超稳定性,新诗违背了传统审美习惯,持旧诗学观念的读者无法从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D.我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鼎盛并形成完整格局,而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开始出现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重点论述了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
B.第二段引用胡适《谈新诗》中的话,说明当时对旧诗的抨击是过火的。
C.第三段从认知心理学和我国读者诗歌审美观来阐明新诗遭反对的原因。
D.文章从新诗反传统和读者诗歌审美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论述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的开拓者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既欣赏眷恋又焦虑抨击的复杂态度,与他们所处的“五四”时代和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有密切关系。
B.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可以看作是结合了人类世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与个人有生以来审美经验的总和,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C.《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金柳”与《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都表达留别之意,这种解读源于读者诗歌审美经验的积淀。
D.何其芳、林庚等为努力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是对“五四”时代“从异域借火种”的纠正,说明当初的做法是错误的。组卷:7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总体要求如下:
①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②工作原则。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③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华社2021年7月) 材料二:
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愈演愈烈,各大知名综艺轮番播报着教育企业的赞助和广告词,各上热播电视剧中也反复出现着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在广告投放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各家教育企业开始在广告营销上倾注心思,那些“著名”的文案开始出现了。
“你来,我补课你的孩子,你不来,我补课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你的购物车里有你家孩子的未来吗?”……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何为“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呢?有媒体做过计算,以××学为例,其2020年的全年研发费用7.35亿元人民币,销售费用却从去年同期的10.41亿元猛增至58.16亿元!投入的经费之中,用在营销上的钱竟然是用在研发内容上的近8倍!
(摘编自哲颉《资本退场:教培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校长邦2021年7月) 材料三:
近期,北京一家媒体对中小学生家长发起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家长或多或少给孩子报了课外培训课程,其中83.82%的家长选择了学科类培训课程。给孩子报3家以上培训机构的占39.7%,每年整体花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
“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如何疏导家长的焦虑是关键。”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落实“双减”政策,打击垄断,叫停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学科培训的同时,还应解决孩子“需求端”的问题。“双减”并不是要关停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只是要让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到其应属位置,不要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
(摘编自《“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第一财经2021年8月) 材料四:
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
(摘编自范荣《“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北京日报》2021年8月)(1)下列对“双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B.“双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表现出国家对于“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双减”的工作目标要求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支出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D.“双减”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行业,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关闭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学科培训机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工作的总原则为四个“坚持”,涉及以生为本、遵循规律、回应关切、依法治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内容。
B.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过课外培训课程,其中学科类培训占比超过80%,每年整体补课费用2万元到5万元,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C.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贩卖使人焦虑的广告文案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制造家长焦虑情绪,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D.近些年,教育“内卷”严重,“剧场效应”越发明显,只有坚决落实“双减”工作,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结合材料分析,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座石头碾坊。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快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就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看牛小孩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写水车“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修辞,三三看到爸爸死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彰显悲剧色彩。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2)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是如何体现沈从文湘西理想中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3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的材料从五个方面对“猴面鱼”进行了介绍,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它的五个特征。(每空不超过8个字)
猴面鱼,因头部像猴子而得名。不仅脸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长着像猴子一样的厚厚的嘴唇。它有一双机灵的眼睛,在海底活动时,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钻进岩洞里躲藏,动作教捷,极像猴子。它离开水也能呼吸,大个的甚至可以离水35小时。猴面鱼居住在寒冷北方有大量石缝的岩石区,是一种冷水性鲫科鱼,在低于15度的水温中才能生存。猴面鱼的生长速度比大部分鱼类要慢,所以寿命也比较长,一般为18岁。组卷:4引用:5难度:0.7
八、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中国空间站三名航天员为同学们诠释着“理想照亮未来”:
聂海胜说:我的理想是蓝色的,但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红色,那是国旗的颜色,也是我赤诚的心的颜色。我们始终努力准备着,为了祖国的召唤。
刘伯明说:年复一年,重复的艰苦训练,不断淬炼我们的身体,考验我们的毅力。为了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我们的征途一直是星辰大海。
汤洪波说:所有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百炼成钢,厚积薄发。我们的使命就是飞天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披上飞天战袍,为国出征。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