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11/24 2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宏阔深邃的史前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人的生活圈逐步进入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宾馆、商圈组成的“恒温走廊”。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正如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我都开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徐冬冬在“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摘编自王岸柳《生命美学  诗意观止》)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普及了节气、物候等相关知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熟悉,而七十二候或许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的自然现象编写而成。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以大观小,从季候、农事、风俗等大变化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与现象,那么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选那些最生动、最鲜明的自然对象,总结出节气演变的规律。无论是何种角度,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这正是贯穿本书的线索。
          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把自己放进大自然中,问天,问地,问春夏秋冬,更问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读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节气科普内容。作者以“万物含新意”开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接着作者感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孕育着生命、饱含着温暖、勃发着生机的阳气昂扬着,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这样情感饱满、感悟深刻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画家徐冬冬创作的“东风解冻”中国画,在深色中点染进红黄绿蓝四种鲜明的色彩,整个画面顿显生机。文字与图画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充盈着浓厚人文情怀,读来颇具代入感。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该书富有新意地从生命美学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既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与当代价值。
    (摘编自潘凯雄《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地中海大文明圈的冲击,使得古印度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先后消失或没落。
    B.在一定程度上,身处大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应对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C.七十二候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和节气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与本书图文互补、互相映衬,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徐冬冬和徐立京专注的领域不同,徐冬冬以画家身份介入到关于节气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中,并以大量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为旨归。
    B.王蒙、丁一汇等人的对话都从生态美学角度,拓宽了读者认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视野与空间,是人文与科学的一次有机融合。
    C.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D.两则书评各具特色,评论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注重援引原文作者的相关论述来佐证自己观点,从而使评论兼具理性和感性。
    (3)下列谚语不符合材料中“七十二候”内涵的一项是
     

    A.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
    B.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
    C.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
    D.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4)某出版社请你为一本新书写评论,为呈现最佳效果,根据以上两则书评给你的启示,写出你的评论角度及需突出的要点。
    (5)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最后归零到“立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创意的理解。

    组卷:2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灭毒
    孙春平
          今年春节,我去南方一个城市,原计划是与几位老友同过一个旅游春节的。万没料到,因为疫情,武汉市紧急封城。一夜间,满世界都紧张起来。老友们决定抓紧订票,且留遗憾,各回各家。宾馆客服说,飞机就别想了,只有选乘火车。我说,最好是下铺,我年纪大了,夜里好起夜,请多关照。客服很快答复,说总算订到一张软铺,但只有上铺。我犹豫有顷,客服催促,请快拿主意,有客人在等候这个铺位。
          ①时间还算从容,我推开软卧包厢的时候,只有20号上铺有个年轻人仰靠在行李上看手机,他倒时髦,已戴上口罩了。我去跟列车员提出调换铺位的请求,列车员说,等19号下铺和20号下铺上车,你们自己私下商量吧。这两位旅客迟迟没有上车,那一刻,我已心存侥幸了,要是有人漏乘,我倒省事了。
          但站台上预备开车铃声响起的时候,眼见一辆救护车急匆匆停在软席车厢门口,列车长和乘警帮忙将一担架抬送上车,一直送到20号下铺位置。担架后面跟着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妇女,略显发福了,脸上满是汗水,看样子像乡下人。细看病人,男性,六十来岁,谢顶的头上包着绷带,裸露的左小腿敷着药,上面还挂着医用胶管。女人安顿好病人,说我先垫补垫补,饿惨了,我吃完再喂你。病人“嗯”了一声,眼睛却一直眯缝着,看不出表情。女人泡好方便面,坐在19号下铺哧溜哧溜吃得那叫畅快,连汤水都喝得干干净净,看来真是饿得不轻。在我登铺的时候,她说,我应该喊您叔吧?要不您睡下边?
          我说,你得照顾病人,咋好意思和你换呢,谢谢啊。只是我下铺的时候,腿脚笨,别碰了你和病人就好。②在说这些话的时候,20号上铺的年轻人仍在摆弄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呀,手机就是魂儿,都这德行。
          不敢喝水,满以为这样可以不起夜。可过了半夜,还是去了两趟卫生间。我回来时,见女人已坐在过道的边座上,临窗远望。大地已是一片雪白。
          我问,你家人是什么病?
          女人叹息,脑梗,人一下就废了。我又问,你是他什么人?
          大叔看呢?
          应该有点亲戚吧?
          不沾点亲,这钱谁愿挣?他没儿女吗?
          老太太先走了。儿子打架,伤了人,坐牢了。当爹的一股火,就这样了。医院开了药,回家养着吧。
          上车时怎么来得那么晚?
          不是闹疫情吗,又赶上过年,病人急着出院的多,手续好不容易办利索,奔车站的路上又堵车。
          我又问,病人吃晚饭了吗?女人说,怕他屎尿,就将就吧。
          包厢里有了动静。20号上铺翻了个,被子险些掉下来。女人忙起身,把被子往上掖了掖,对我说,不说了,别惊醒别人。
          黎明时分,列车员来换铺牌,并提醒做好下车准备。原来病人在前方站台下车,那个20号上铺也下车。列车已减速,列车长和乘警又赶过来,准备帮助抬送病人。女人对20号上铺说,大兄弟,拜托帮把手,我手上带的东西多。
          ③20号上铺没拒绝,他将双肩包背好,大手便抓牢了扫架的把手。见他抓担架的前右方,我便抓担架的后左方。乘警说,老先生,后面我一个人就行。我说,多只蛤蟆二两力,我总比蛤蟆力气大点儿。④几个人都笑,20号上铺也跟着笑。
          列车进站,站台上很安静。担架放到洁净的站台上时,有个中年汉子悄然靠前,从20号上铺肩头接过背包,似乎还说了句什么,然后转身离去。
          但就在那一刻,让我万没料到的一幕陡然出现。一直卧床不动的病人突然豹子般腾身而起,一下就将接包人扑倒在地。20号上铺见状,拔腿欲跑,却被一直跟在他身后的女人抓住臂膀,一个漂亮的背飞,眨眼间他就被重重地摔在了站台上。说话间,只见人群中闪出几位便衣,转瞬便将两人扭走了。
          一切似梦,猝然反转,让人目瞪口呆。豹子般的病人站在我面前,用力地跟我握手,说,夏老师,一路委屈您了,但愿后会有期。我怔了,原来他不光身健如豹,还知我的姓氏和退休前的职务,看来,一切都不简单啊。
          会擒拿的女人也跟我告别,笑着说,我知道夏老师好写文章,如果写到今天,还是假语村言吧。我们缉毒警察的任务复杂又漫长,而且风险极大,还请多支持。
          我知道,这不是玩笑,缉毒工作极其隐秘,力求人赃俱获,且要顺蔓掘根,我把此篇小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车次尽皆隐去,也算是对缉毒工作的一点配合吧。
          我说,真没想到,大过年的,又全国防疫,警察同志的工作还这么紧张。女警察说,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让毒贩们趁机作乱。
          开车的预备铃声响了。女警察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号下铺是您的了,内勤同志已打过招呼。祝夏老师吉顺安康。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品。叙写了因突发疫情旅行计划被打乱,主人公夏老师乘夜车返家,途中巧遇缉毒警察抓捕毒贩的一幕。
    B.小说讲述的是写实性的故事,语言简单凝练,但又极具个性化,能贴合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身份,可见作者观察细致,笔力深厚。
    C.小说注重细节的挖掘,例如“乡下女人”在晚间与“我”聊天时还不忘给上铺掖被子,并且及时结束谈话,这一细节表现了她细心善良。
    D.小说关于“病人”警察的各种描写,以及任务完成后,缉毒警察们与“我”打招呼时的特写,说明为了缉拿毒贩,警察们布局周密。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关于“20号上铺”的相关描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20号上铺”将行李靠在身后,并在疫情突发之时就已经戴上了口罩,说明了他的小心谨慎。
    B.第②处描写表现了“20号上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毫不在意,一个“仍”字则体现了他玩手机的时间之长。
    C.第③处,“20号上铺”没有拒绝“乡下女人”的请求,为了方便抬担架,先背好双肩包,说明他虽是毒贩,但仍乐于助人。
    D.第④外写的是“我”的热心帮助和幽默语调中,整个包厢暖意融融,就连一直冷漠的“20号上铺”也被感染了。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控制故事的叙述节奏来使小说张弛有致的。
    (4)作家冯骥才说“在成功的小小说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请结合文本,对这篇小说“金子般的结尾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初春时节凌寒而开的花儿,除了我们熟知的梅花外,还有一种开着漂亮的黄色花的植物,它就是结香。
          结香是瑞香科结香属的落叶灌木,它有一个典型的特征,①
     
    结香的花是一个黄色的大花球,这个花球是由密集的小花聚集而成的,每朵小花的背面长满了白色丝状绒毛,内面光滑呈黄色,有四瓣裂片。黄色的裂片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花瓣,而是花萼,真正的花瓣早已退化不见。结香花绽放时,气味芳香浓郁,这甜美的味道可不是为了吸引人来观赏,②
     
    。硕大的金色大花球,更进一步提升了昆虫来访频率,提高了传粉效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常有打结许愿、期盼美好的习俗,故而结香被看作中国的爱情树,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祝福和对婚姻的期盼。
          又是一年结香开花季,我们在尽情欣赏它的自然美时,③
     
    ,就让它和大地上的野花野草一样,尽情地舒展自己,随风摇曳吧。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枝条柔软坚韧,可以打结,这是结香的又一个显著的特征,也被称为“打结花”
    B.结香被称为“打结花”,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枝条柔软坚韧,可以打结
    C.结香枝条柔软坚韧,可以打结,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显著特征,也被称为“打结花”
    D.结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枝条柔软坚韧,可以打结,也被称为“打结花”

    组卷:5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说,意思是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庄子•齐物论》也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说法。
          而西方则有所不同,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了对瓦尔登湖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不满,梭罗甚至对当地村民引湖水到家中洗碗洗碟、制冰离人到湖中取冰等行为感到愤怒。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