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2021年同步练习卷(9)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单选题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2引用:3难度:0.8
  •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75引用:2难度:0.9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701引用:10难度:0.8
  •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91引用:2难度:0.8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 5.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家•幸福的家】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组卷:711引用:15难度:0.7
  • 6.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组卷:970引用:40难度:0.8

五、阅读理解与欣赏

  • 17.阅读下面关于塞罕坝的一篇通讯(节选),回答问题。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小标题1)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小标题2)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下马风”销声匿迹。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小标题3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认为。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1)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
    (2)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看看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
    (3)作为一篇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请完善下面采访提纲。
    选择采访人物:
     

    拟提出的问题:
     

    提此问的目的:
     

    组卷:68引用:5难度:0.6
  •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③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A(  )和(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B(  )和(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C(  )和(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D(  )和(  )!
          ………
          ④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______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把第③段括号内应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下边。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2)在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个词语是
     

    A.不会
    B.不该
    C.也许
    D.一定
    (3)选出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为了突出我们的战士,特意从反面提出一些人的错误认识。
    B.“隐隐约约”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感觉不很明显,有些将信将疑。
    C.在作者眼中“兵”和“战士”是有区别的,因此“兵”字加了引号。
    D.作者写这一点的目的是与读者交流思想,引起共鸣。
    (4)文中加粗的“这一点”指代什么?
    (5)对文中六个“当你……”的排比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祖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
    B.与战士在朝鲜的生活形成对照。
    C.揭示了战士在朝鲜流血牺牲的目的。
    D.表达了作者对不关心战士的人的批评。
    (6)文中第④段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组卷:24引用:1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