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 1.根据课文默写。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⑤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道理的诗句是:“
     
     
    。”
    ⑥临近毕业,语文老师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激励同学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远大理想。

    组卷:115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ㅤㅤ春天的家乡,风已暖,花正飞,目光所及,仿若画卷。优雅梦huàn(  )的紫藤花,令人不由陶醉其中。qiú(  )劲的藤,柔美的花,还有那入画的紫,一串串、一簇簇,在春日里肆意生长。不负季节之约的杜鹃花,在和(  )微风拂过,花枝轻颤,春意浓浓,令人_______。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梦huàn
     

    qiú
     

    (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目眩神迷
    B.心旷神怡
    C.触目伤怀

    组卷:152引用:2难度:0.5
  •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组卷:390引用:25难度:0.4
  •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79引用:2难度:0.8

二、阅读与赏析(63分)

  • 12.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ㅤㅤ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
    ㅤㅤ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ㅤㅤ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ㅤㅤ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
    ㅤㅤ⑤“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ㅤㅤ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
    ㅤㅤ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
    ㅤㅤ⑧机缘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
    ㅤㅤ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ㅤㅤ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义诊。
    ㅤㅤ⑪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戈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画线句。
    (2)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的妙处。
    (3)阅读全文,探究吴天一做出“无悔的选择”留在国内的原因。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自然段加点词“刺痛”生动形象地写出患者的话给吴天一带来的极大痛苦。
    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交代了吴天一的身世,为后文写他做出重大抉择作铺垫。
    C.第⑩自然段通过一系列数据写出吴天一经历磨难之多,体现出他对事业的坚守。
    D.第⑪自然段通过描写环境的改善,赞美了吴天一等为大西北建设做出贡献的人。

    组卷:186引用:2难度:0.3

三、作文(60分)

  • 13.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学期,劳动课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劳动的经历,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幸福,磨练了意志,丰富了人生。
          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组卷:101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