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1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129引用:1难度:0.5
  • 2.下列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18引用:1难度:0.5
  • 3.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7引用:1难度:0.5

二、填空题

  • 4.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填空。
    (1)《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书,引发了巨大轰动,是一部
     
    (纪实性、抒情性、哲理性)很强的作品。(选择填空)
    (2)
     
    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南昌起义,是党的创建人;加拿大医生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在一次战役中因感染细菌而献出了生命。(填写人物姓名)。

    组卷:58引用:2难度:0.7
  •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2)“鼎鼎大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3)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4)A是
     
    ,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组卷:159引用:4难度:0.6
  • 6.第五次反围剿时,工农红军摒弃了以往的
     
    战术,采用了
     
    ,但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之后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大转移”指的是
     

    组卷:33引用:2难度:0.8

三、名著阅读

  • 7.《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阅读。
    (新闻链接)
          2016年时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红星照耀中国》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视角,再现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11月24日,《红星照耀中国》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在总导演臧云飞的主持下,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观点碰撞,对《红星照耀中国》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塔萨斯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子承父业,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作品影响)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该书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内容节选)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
          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比这更差的他都经历过了,但因为是一个湖南“富”农的儿子,他也经历过比这更好的。毛泽东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
          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是红军大学的校长,只有二十八岁,他以前是蒋介石参谋部里一个著名的年轻军校毕业生。林彪像一个小学生似的涨红了脸,讲了几句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唱支歌,逃脱了“点名表演”。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比较阅读)
    “长郡联合中学,李隆郅(即李立三)”这位少年报出名。“第一师范,毛泽东。你好。”毛泽东热情地伸出手,李隆郅看了看这只手,才伸出手来,握了一下。毛泽东坐了下来,说:“你想先谈点什么?”李隆郅沉默一时,说:“毛兄主动征友,自然先听毛兄谈。”毛泽东全不推辞,顿时滔滔不绝:“嗯!那好,我就谈谈我为什么要征友。首先呢,我们都是民国时代的青年,天下者,青年之天下也。青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古有高山流水、管鲍之谊,我们今天更应该与一切有志于救国的青年团结起来……”
          山风掠过,亭子四翼的松枝一阵颤动,便如触电一般,满山的松涛都荡开来,便如海波扬起,直向天空奔涌而去。毛泽东说得兴起,站了起来,在亭子里来回走动着,挥动手臂,声音也越来越大:“正如梁启超先生言: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
    (选自黄晖的红色小说《恰同学少年》)(1)请给(新闻链接)拟一个标题。
    (2)斯诺说“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复杂”具体体现在哪里。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环境描写,请结合其文体特点作简要赏析。
    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②山风掠过,亭子四翼的松枝一阵颤动,便如触电一般,满山的松涛都荡开来,便如海波扬起,直向天空奔涌而去。
    (4)《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会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简要分析。

    组卷:53引用:1难度:0.2
  • 8.同学们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研讨,请补充完成下面的阅读记录。
    (浏览目录,整体感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浏览目录可知,埃德加•斯诺走进苏区的临时首都
     
    ,进入中国西北红色区域,揭开了“
     
    ”的谜底。

    组卷:50引用:1难度:0.9
  • 9.(作品特色,精读品析)
    [材料一]
          在红军所有的军事领导人中,可能没有人比 A 更加“声名显赫”,而且肯定没有人比他更像个谜。关于他的情况,外界知之甚少,只知他曾经在湖北一座窑场做过工,蒋介石曾称他是“文明的一大祸害”。
    [材料二]
          我跟红十五军团相处了5天,觉得每时每刻都特别有趣,而对于我这个“苏区调查员”(他们在预旺县这么称呼我)来说,没有什么材料能比A自己的故事更有价值了。我每晚都会在他处理完工作后跟他交谈。
    (1)文中描写的人物A是
     

    (2)《红星照耀中国》为纪实作品,力求真实,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的”。

    组卷:26引用:1难度:0.5
  • 10.(专题阅读,深入探究)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这些少年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成为“红小鬼”。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红小鬼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 1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一)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二)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才只是8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到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了。
    (1)两段选文各叙述了一件关于彭德怀的事件,请简要概括这两件事。
    (2)结合选文(一)(二)可以看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组卷:52引用:4难度:0.7
  • 12.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他在书中真实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众多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形象,叙写了他们的革命之路。请你选择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位人物,结合书中具体事件谈谈他的性格特点。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13.名著阅读。
    (云端阅读)
    小杭和小武约定了名著云阅读,打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展了下面的对话交流。

    组卷:21引用:1难度:0.5
  • 14.名著阅读。
    (云端阅读)
    (1)小杭和小武约定了名著云阅读,打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展了下面的对话交流。
    (2)(专题探究)
          这天,小武读了《艾青诗选》里的诗句“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感触良多。他联想到保尔经历了战场厮杀、感情波折、伤病磨难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和我们身边的抗疫英雄一样,无不是经历了“坚守与牺牲”的洗礼,才迎来春天的黎明。
          他灵机一动,给小杭发来了一道名著阅读复习题:
          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坚守与牺牲”的情怀,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A.《西游记》
    B.《红星照耀中国》
    C.《简•爱》
    请你帮小杭来解答。

    组卷:36引用:3难度:0.6
  • 15.“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传记?”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讨论。请你结合下列选项中任意一位人物的经历,从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你的认识。
    A.周恩来            B.彭德怀             C.徐海东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 16.经典阅读。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1)文中的“他”是
     
    ,“我”是
     

    (2)简述“他”在作者眼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组卷:24引用:2难度:0.7

四、现代文阅读

  • 4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朱德      ①孔子跟莎士比亚不同,他认为人的名字第一重要。至少“朱德”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英文拼音应该是dh,因这名字发音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由于文字上的奇异巧合,这两个中国字是“红德”的意思,不过当他在老远的四川出世时,替他命名的慈爱双亲,是无法预知这个名字日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恐怖中改变他的名字。
          ②在南方几年中,朱德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冲破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敌军的进攻武力(包括重炮队、飞机队、机械化部队)超过他八九倍,敌军的资源也超过他无数倍。然而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战术的灵敏,部队的机动,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官。他无疑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的最大错误是战略的错误,关于这,政治领导必须负主要责任。虽有这种妄动的错误,但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仍能表现出几乎跟敌方势均力敌的姿态,这该是南京政府的惨败。
          ③关于纯粹的战略和大军撤退时战术的运用,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军官们对于长征的杰出的领导,在中国是空前无比的。红军的不能击破的团结力,使全军在冷风凛冽的西藏高原上抵抗“围剿”,度过艰苦的可怕的寒冬。除了牦牛,简直没有什么可吃——这种团结力应该归功于领导者的吸引力和那罕有的人类的品性,它把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注进部属的脑子里,使他们敢于为主义而死。至少在我,绝对不能想象中国其他任何将官在此种环境中尚能随军生存,更不必说在受了此种苦刑之后,还要回师冲击,冲破敌军从容布置了好几个月的防线。这就是当我走马西北时朱德所干的伟业。
          ④中国人传说他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吗?千百万人知道中国“红德”这个名字,依照各人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威胁,有些人认为它是希望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名字是写在这十年历史的书页上。
          ⑤然而大家都对我说,朱德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⑥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
          ⑦“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年轻强壮的老婆康克清述说她的丈夫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再次,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共同生活,跟他们时常谈话。
          ⑧“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听得很明白。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老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同时又喜欢读书。他细心做出有计划的读书表,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话,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不常发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老在前线指挥,但从没有受过伤。”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朱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甲乙两位同学在阅读《关于朱德》时,甲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乙同学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注重真实性。”但本文第4段中写了民间对朱德的传说,我觉得这消减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予以删除。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3)好的译本打开了通向原著的窗户。以下是同一句话的两种译本,请选出你喜欢的译本,并说说理由。
    ①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②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4)《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8引用:1难度:0.5
  • 50.文学作品阅读。
    “红小鬼”(节选)      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了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不错,”他得意洋洋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他们现在在哪里?”
    “现在?我不知道。我离开江西时,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他们和方志敏在一起。现在我可不知道了。”
    “农民喜欢红军吗?”
    “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红军里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由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冯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就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象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二、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1)从节选内容来看,“红小鬼”这个称呼的来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纪实作品中往往穿插作者的分析和评论,体现作者的倾向性。请赏析下列评论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
    ②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
    (3)本文题为“红小鬼”,文中却提到老百姓做鞋、做军服、侦察敌人,有什么作用。
    (4)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有何含义,请联系选文和原著简要分析。

    组卷:43引用:2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