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11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线上批评是在网络界面上,呈现出经过审核的内容,凡是注册登录的读者都可以看到。界面内实际上形成一个开放的评论空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不同作者之间都能够互动。互联网技术的分页功能使得整个评论区仿佛一个“瀑布流”,可以向下无限滚动,自动形成了不同的“对话框”。而线下批评更多依赖评论者的自我操作,作者和读者不容易进行交流。
          二是评论者的身份差异决定了评论内容的差异。线上批评多为即兴式批评,批评者探讨作品中的某个细节,针对其他读者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观点、意见,也有吐槽、发泄甚至对骂的内容。这种即兴式批评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和感性色彩,多是口语化表达。而线下批评往往是专业人员的批评,大多追求学理性和逻辑性,与个人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或兴趣相关,有专业性要求。
          三是对适配人群的传播影响力不同。线上批评由于积聚在特定人群的公共空间中,极易受到关注,也容易激发当事者和周边人员参与讨论的情绪;同时在技术的协助下,可以转发、推广和分销相关内容,使其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而传统的线下批评则受众量少,多在专业小圈子内传播。即便发在纸媒上,阅读人群也不一定很多,所以很难影响到创作者和他们的粉丝。
          A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和线下批评分野较大,甚至形成了激烈的对立。从网络文学整体生态而言,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协商的对话机制,以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吴长青《构建网络文学批评融合发展机制》)      材料二:
          当下网络文学评论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两多两少”,即外部研究多、内部研究少,评论现象多、评论作品少。一方面,由于制约网络文学的要素众多,网络文学评论成了一个“跨界”的交叉学科。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从其他领域调用理论资源,因此网络中的文学空间成了多种社科理论的实验性“靶场”。于是,传播接受、影视改编、版权保护,以及与网络游戏之间的关系等“大问题”纷纷成为被着力研究的范畴和对象。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切入文本内部,从根本上说是“外部研究”;相较而言,集中对网络文学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小问题”进行“内部研究”的文章占比很小,尤其是在这方面缺少一些重头成果。另一方面,与传统文学偏于冷寂不同,网络文学现场非常活跃,加之网络传播的特性,时时会出现一些异乎寻常的特殊现象;又由于网络文学与社会流行风尚存在紧密关系,常能创造网络舆论热点。这些现象非常容易引起评论的注意。与对这些现象的评论相比,海量的作品能够纳入批评视野的却少之又少。
          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被广大读者喜欢,是因为它们能够在以音视频为传播特色的互联网上继续发挥文学的功能,而不是可以作为IP改编的对象。因此,网络文学评论首先要从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身份入手加以研究和批评。网络文学不同于学科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的传统文学,需要创建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要能够客观、理性、有效地评价一部作品的审美意义和主题价值,并有益于提升作者的创作能力和读者的审美水平。B网络文学评论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否则将陷入无力和无效的窘境。
    (摘编自桫椤《网络文学评论抓“大”也不能放“小”》)      材料三:
          整体而言,网络文学是一种俗文学。它通俗易懂、浅白明快,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线上批评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直接而迅速的一种反应,它已经成为线上阅读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学用户的“黏性”。因此,线上批评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网络文学具有多维‘学科融合’特质,也导致了学科归属的模糊性与研究范式的复杂性”,学科归属的多维融合性和研究的复杂性揭示了网络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如此复杂的对象,当然需要非常专业的线下批评,特别是专家学者批评进行的深入剖析的批评。这是由阅读的直观感悟所激发的线上批评所不能胜任的。线上、线下两种批评具备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彼此不能替代的。
    (摘编自周兴杰《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区隔与和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线上批评多为即兴式、局部式批评,还有吐槽、发泄甚至对骂的内容,这与评论者的文学修养差、性格情绪化密切相关。
    B.传统的线下批评虽然受众量少,大部分在专业小圈子内传播,但如能发表在网络界面上,也会在粉丝中产生极大影响。
    C.网络文学现场的活跃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导致一些特殊现象的产生,人们纷纷针对现象进行评论,不再评论作品本身。
    D.线上批评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反应直接而迅速,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学用户的“黏性”,线上批评的社会功能无可替代。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介绍线上线下文学批评在作者与读者交流、评论内容、对适配人群的传播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后描绘二者融合的蓝图。
    B.材料二认为应加大对网络文学语言、形式等“小问题”进行“内部研究”文章的占比,因为网络小说的文学的功能更为重要。
    C.材料三说网络文学有“学科融合”特质,意在引出“网络文学需要专业的线下批评”,与材料二说网络文学“跨界”的作用相同。
    D.材料一、材料三比较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的区别,材料二指出线上批评存在的问题,三则材料论述重点不同,但有些观点一致。
    (4)下面这段文字适合插入材料A、B哪句话之后作为论据?请结合A、B两句话的观点加以说明。
    线下批评认为线上批评太随意,口水化,质量不高,批评是无力的;线上批评认为线下批评者与网络文学作品之间处于隔膜的状态,不足以形成相互对话的可能,批评是无效的。
    (5)为了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为网络文学的线下批评者提出建议。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磨庄的告别(节选)
    王良瑛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倒也算不上“客”,是葛子。
          葛子预先没打招呼,径直把车停在了莫三坡大门口。莫三坡当时刚抽过一支烟,仰在沙发上迷糊,见到葛子一激灵。想到葛子电话里的云山雾罩,癞蛤蟆趴到脚面子上,不咬人恶心人。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就手摁响了电话,喊来了莫清明。
          葛子没言语,一直站在那里刷手机,刷完了又绕圆饭桌转了一圈儿,才说:“十三爷,这些天,关于咱磨庄搬迁的事,我们想了、做了许多事,来跟您老沟通沟通。”
          莫三坡不屑一顾,心里说,你王八羔子“考察论证”明白了?
          葛子说:“您知道,北京有个全聚德。”
          莫三坡说:“不知道。”
          葛子说:“是饭店,年代悠久,以烤鸭闻名。别的店鸭子烤得好不好?再好,少有人光顾,单认这个全聚德。为啥?品牌叫响。”
          莫三坡愣怔。
          葛子说:“天津有家狗不理,卖包子。”
          莫三坡说:“听说了,没吃过。”
          葛子说:“包子一咬一兜油,肥而不腻。也是几百年的老店,也是全国都有连锁店,顾客盈门。”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尽往鼻子上了说。
          葛子说:“就连一个小小的永和豆浆快餐店,大小城市比比皆是,店名的四个字都一模一样,若字体不同,假冒,没人理。”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说天书。
          葛子来回走着,打着手势。王八羔子在演电视剧了,莫三坡越发不理会。
          葛子更加滔滔不绝:“上面说的是吃。喝也同样。杭州龙井茶,号称乾隆皇帝喝过的,别的绿茶不比龙井差,对不起,我就认龙井。外国饮料?我就认可口可乐、红牛。穿也同样,药店也同样……”
          王八羔子不着边际了,是不是发神经?
          葛子提过来一个文件箱,打开,拿出一摞图片,在饭桌上一张张展开来:布满奇石的磨山,飘着“雪花”的石磨,焦黄的锅盔,褐色的烧鸡……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心的那棵古槐,古槐下那盘特别大的老磨。
          莫三坡和莫清明面面相觑,猜不透王八羔子什么时候拍摄,更猜不透王八羔子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葛子亮出了底牌:“我前面说了一大通,概括起来不过两个字,品牌。”葛子说,产品必须创品牌;要创出品牌保住品牌,一是靠质量,二是要注册。因此咱要注册,注册莫家石磨,莫家锅盔,注册了才是自己的。我注册了你再做,对不起,侵权;愿意做,欢迎,但必须挂上我注册的商标,做我们的连锁店。葛子说,不光注册石磨注册锅盔,还要注册茶叶。磨庄搬迁,腾出的土地与外村的耕地连成片,正好,建成千亩茶园,注册一个“北极干烘”——整个中国由此往北的气候不再适合茶树的生长,磨山就是最北端的产茶地。葛子说,开阔的细沙滩,不能再枉费着,建展示厅,建销售点,建餐馆,集游乐餐饮于一体。把凿石磨、磨面粉、压锅盔、烤烧鸡全过程演示,供游人参观。至于街心的古槐老磨,系历史文化遗产,表明了莫家,也是中国农村演进的缩影,申请保护,供游人温习过去,展望未来。总而言之,锅盔照常做,做得更好;钱照常赚,赚得更多。十三爷当年带领磨庄人从石头里钻出来,做锅盔、烤烧鸡,功莫大焉。可还得像蠽蟉鬼[注]那样冲破裹在身上的那层硬壳,脱出来,能飞能叫,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才好。
          葛子还说了一些什么股呀,什么率呀,什么比呀,头头是道汤水不漏,莫三坡虽是似懂非懂,却渐渐折服了。二三十年来好像今日才认识这个王八羔子,禁不住喃喃地感慨了一句:“羔子,你哪来的气量!”
          葛子居然笑了笑:“十三爷,葛子实言相告,我一个人的气量不够,还有一位高人,一位投资者——”
          葛子扎扎实实地说出了一个名字:莫清峰。
          莫三坡惊得眼直瞪,又似受了重重一击。儿子清峰吗?也成王八羔子了?可是一丝一毫没透露呀!
          葛子从莫清明那里进入了磨庄微信群。晚间即在群里发了视频:
          我是莫海伦,原名莫宗海,小名葛子,外名泥鳅,省财政大学毕业。今天,我,也代表我清峰叔,和乡亲们说说话,说说咱们磨庄的搬迁,磨庄的前途……
          他讲了对磨庄前景的设计,跟莫三坡和莫清明讲过的,而且更详细。最后还来了几句鼓舞人心的话:“挺起胸往前走,磨庄人往后的日子,杠杠的!”
          葛子赚得了玫瑰、鲜花、拇指、抱拳。
          晚上,莫三坡终于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莫三坡半悬空里来了一句:“你和葛子王八羔子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
          莫清峰不惊不乍:“他告诉您啦?仅仅多一个投资项目是了,搞总的谋划,具体还得由您和我清明哥打理。”
          却是一记重锤击在莫三坡心上,他猛地醒悟:是叫我给他们打工呀!
          莫三坡骂一声,怒冲冲摁死了电话。
          周传林来电话了。一听莫三坡喘气呼呼响,对答不着调,问他:“哥在和谁赌气?”
          莫三坡便把葛子和儿子合谋鼓捣的关于磨庄的这事那事说了一通。不料周传林一听竟一阵畅笑:“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呀,烧香拜佛,哪里寻去!老哥您舍不下锅盔产业链,年轻人知识广博想得开阔,把哥您心里多少天的郁结解开了。”便一条一条讲了道理,莫三坡同样懂又不懂的。但他相信既是周传林所说,大致不会错,因为他“有脑子”,于是心也慢慢平稳下来。
    (有删改)[注]蠽蟉(jié liú)鬼:蝉的幼虫。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是对于磨庄搬迁一事,以葛子和莫清峰为代表的年轻人同莫三坡等人观念上的冲突,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B.“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是莫三坡对形势的判断,但人们点赞葛子说明莫三坡的判断不准,村民们对改革的接受程度并不低。
    C.“说天书”“演电视剧”“越发不理会”“不着边际”“发神经”等,反映出莫三坡对新事物的陌生与隔阂,说明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
    D.“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叫我给他们打工呀”,说明莫三坡心理的阴暗和自私,他不理解年轻人的魄力和眼光,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了告别,也写了许多许多无法告别的东西,比如老槐树、石磨、村子周围的土地等,丰富了内蕴、深化了主题。
    B.莫清峰的直接出场在文中虽然极短,但他和父亲的交谈、葛子和周传林对他的夸赞,都突出了他有气魄有能力的特征。
    C.葛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的,莫三坡视角与周传林视角中的葛子互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完整。
    D.葛子“蠽蟉鬼”“功莫大焉”等语言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夹杂书面语,符合年轻人出生于本土、又受过高等教育的经历。
    (3)请结合文章谈谈题目“磨庄的告别”包含哪些含义?
    (4)文章写“葛子亮出了底牌”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7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桂林,多雨。烟雨中的山水最为迷人。
          清晨,微风细雨中乘着一条小船游漓江,细雨落在身上,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空气清新如甘泉。青山如黛,江水如蓝。山都不高,也不陡峭,有的如小鹿,似碧螺,有的如蘑菇端坐在漓江之畔。山水青翠,令人神清气爽。想起诗人韩愈的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水边多凤尾竹,随着微风摇曳着身姿,在碧波中照影儿。江边停着一张竹排,   ①,一口一口悠闲地抽烟,竹排的另一边蹲着两只褐色的鸬鹚,静静地望着江水发呆。渔翁将长竹竿伸向鸬鹚,它们就一头扎进清凌凌的江水里,不一会又游回来了,   ②,渔翁拿出一个竹篓,一手抓住它的脖子,它乖乖地将小鱼吐进竹篓里。鸬鹚神奇的本领,让孩子们看得出神。
          乘着小船沿漓江顺流而下,孩子们每人手里一支水枪,   ③,笑声与水声也打成一片。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2)第三段中“一口一口”“一头”“不一会”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2年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收尾处,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寄语青年的段落。二十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