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院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ㅤㅤ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ㅤㅤ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ㅤㅤ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孪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ㅤ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ㅤㅤ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ㅤㅤ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ㅤㅤ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ㅤㅤ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ㅤㅤ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ㅤㅤ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505引用:1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组卷:445引用:6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组卷:723引用:29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恩所加,
     
    ;罚所及,
     

    (4)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5)
     
    ,故能就其深;
     
    ,故能明其德。
    (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隔离天日。
     
    ,直走咸阳。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8)六国破灭,
     
    ,战不善,
     

    (9)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
    (10)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

    组卷:2引用:1难度:0.8

六、写作(60分)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假期观看得电影《革命者》或者《1921》或者《大学》写一篇观后感。

    组卷:2引用:1难度:0.2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你假期阅读篇目中的任何一部内容向同学推荐你读的这本书,或者写一篇心得体会。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