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大英中学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时候,儿童读物是我们趋近经典的桥梁。对于西方文化而言,莎士比亚无疑是一座文化宝库,只是小读者长期苦于没有进入宝库的钥匙。英国美文家查尔斯•兰姆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和美术评论,深受周作人、梁实秋、吕叔湘等老一代文人的喜爱。兰姆与姐姐合作撰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以散文体将莎翁重要戏剧做了浅白的改写,为两百年来东西方小读者初步接触莎士比亚立下汗马功劳--例如萧伯纳就是该书的重要读者。莎士比亚流传到中国,也是此书率先登陆: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用文言文选译其中10个故事,取名为《澥外奇谭》,第一次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以文言章回体介绍给中国读者。1904年,商务印书馆方才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全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对于中国小读者而言,起到类似桥梁作用的,还有《DK莎士比亚百科》每一章讲述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包括主题、主要人物、幕场安排、情节概要和历史背景与影响,并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做了精彩注解和主题延伸。
更多时候,文学经典本身就适合孩子进行阅读,并初步体味文化的魅力。如果说西方社会往往通过分级阅读和桥梁书接触“西方正典”,那么中国读者对于经典文学文化则更多采取直接接触。我们接触传统文化,往往从一些古典神魔小说入手,例如《西游记》。其价值绝不仅在于一个个“打怪通关”的故事,或者那些容易被“读后感”所捕捉的“人物品质”。《西游记》暗藏的文化符号博大精深,阅读的同时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解密”的过程。
《西游记》物命名与形象设计包含了传统道家五行思想。在五行学说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规律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有学者指出,悟空被称为“金公”,既属金,又属火。悟能被称“木母”,道家称水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为水属猪,水能生木,悟能既是木,又是水。道家强调铅汞化合,需有土相助。沙僧别号“刀圭”,“圭”为二土相加。土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作用如同媒婆,故而沙僧又有别号叫“黄婆”。人物关系与五行变化呼应:悟空有金、火两重属性,性情急躁,与属木、水的八戒常有矛盾。两人之间大多数时候金克木,少数时候反过来却是水克火,其中许多时候需要属土的沙僧从中调和。
《西游记》绝不仅是佛道两家角逐的舞台,在故事流变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渗透其中,其忠君报国、孝悌、仁义、大同等理念在西游故事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最终成为了隐在背后的主导观念。唐僧对唐王的“忠”,悟空等徒弟对唐僧的“忠”“孝”,以及取经行为背后的“事功”与“义”,才是小说在世俗层面广泛流行的原因。
文化积淀并非一时一地之功。一些文化符号如密码一般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深处,等待未来的机缘将它解开。成为一国合格之国民,必须让血脉丹田之中蕴藏这些本民族的“密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持续高质量的输入,终有一天会让孩子的举手投足带有文化气息,沉稳、儒雅,有君子之风。
(摘编自陈思《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在中国翻译出版,首次将莎士比亚戏剧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B.对于中国的小读者而言,他们最先接触到的西方经典文学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C.《西游记》的价值不仅在于降妖故事和“人物品质”,更在于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
D.每个孩子的潜意识深处都埋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它们会因特定机缘而被解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指出了中国儿童接触经典与西方儿童接触经典在方式上的不同。
B.文章举了《西游记》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经典能够让孩子初步体味文化魅力。
C.文章从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回答了“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与文学经典的辩证关系,最后总结全文,思辨性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澥外奇谭》《英国诗人吟边燕语》《DK莎士比亚百科》都有助于莎翁戏剧的传入。
B.作为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广泛流行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不断渗透。
C.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小读者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D.《西游记》的人物命名,《红楼梦》的诗词曲赋,都是经典文学文化符号的代表。组卷:17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身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宋朝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1)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
(3)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组卷:124引用:4难度:0.7
七、选择简答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⑤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组卷:3引用:4难度:0.6
八、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从未停歇。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步步接近宇宙和科学的奥义,探查未知世界的秘密,思索人类的未来。
1915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的想象力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当时人们认为黑洞吞噬一切。
2016年,霍金说:“黑洞不是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可逃。”
2019年4月10日,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1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