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三中等多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8 8:51:1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零添加”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招牌。不少企业频频打出“零添加”的旗号,如某品牌的果汁强调不加水、不加糖、不加添加剂,另一款山楂果汁标注“不添加防腐剂、不添加色素”。不少顾客也真信这一套,零添加的产品往往卖得多卖得快。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
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纯天然的才是最好。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零添加既不科学,也是在耍噱头,甚至是为了安抚消费者的促销手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来看,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食物不含添加剂。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膨松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
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了食品标识不得标注的内容,包括“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行第二轮征求意见,规范“零添加”标注同样被提及。但是,目前食品企业标注“零添加”并不算违规,因而很多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而标注“零添加”。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糊弄消费者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添加剂的食品说成是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等。这些食品微生物本来就很难进入,所谓“不含防腐剂”就是一种营销手段。
消费者需要真正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摘编自张田勘《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材料二:
最近,食品安全领域“风波再起”,一系列打着“海克斯科技”名头的“食品造假”内容在网上疯传。其中,酱油产品中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尤其是其中的防腐剂问题,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些网帖声称,某酱油巨头企业在国内售卖的产品含大量食品添加剂,而该公司在国外售卖的产品却是“零添加”,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质疑该企业在执行“双标”。
2022年9月30日,该企业通过其官微发布声明称:“部分短视频账号借‘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话题,利用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同时表示自己也有“好吃不贵的零添加系列”酱油。
不过,事件并未因此平息。10月4日,该企业在官微二次回应:“世界各国的正规食品企业都会依据法规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且按规定标识清楚。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都是误解。”
针对人们关注的“酱油争议”问题,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在官网发布声明。声明中指出:“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食品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
事实上,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可以丰富我们的食物选择,保证我们的饮食安全,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口味或营养的需求。此次网络上的食品添加剂“盛筵”炒作“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固然是妖魔化食品添加剂,但在“妖魔化食品添加剂”这方面,这些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防腐剂”的食品企业也是“功不可没”。哪怕是这个时候,相关企业的声明中还在宣传“零添加”系列产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零添加”产品或许意味着较高的溢价。但反过来,针对此类产品的每一次宣传,也许都会在特定的时候,反噬生产者乃至整个行业。
(摘编自科普中国平台《“零添加”真的更好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食品要经过生产、收获、储存等多个精密流程,加工程度复杂,它们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
B.防腐剂、膨松剂、增香剂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它们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在工艺添加中必不可少。
C.网络上对食品添加剂的“盛筵”炒作,其本质是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从长远来看于整个食品行业不利。
D.食品标注中“零添加”的概念具有含混性,消费者的理解与企业的标注存在差异,容易引发相关争议事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一大目的是让食品的营养充分发挥,“纯天然”作为衡量食物价值的唯一标准不够合理。
B.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物的多样性,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食品的消费需求。
C.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食品标注内容问题,发布指导性法规,尝试以文件的形式规范食品行业中的标注乱象。
D.世界各国的正规食品企业都会根据产品特性与标准,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且按规定标识清楚。
(3)下列生活中的场景,最符合材料一表述内容的一项是
A.面对微信群中的“添加剂恐慌”文章,小张耐心地向父母进行科普,指出任何食品都含有添加剂,因此不必恐慌。
B.小丽在超市看到一款果酱标注“不添加防腐剂、色素”,虽然价格比一般的品牌贵,但她毫不犹豫选择了购买。
C.思思喜欢在家下厨,每逢周末常与朋友约饭聚餐,为了给菜品提鲜,中和味道,她有时也会加入少许的蚝油。
D.阿华购买的果汁产品因添加剂问题引发争议,相关公司近期屡在社交平台公关。为了保险起见,他不再购买相关品牌产品。
(4)以下是三款食品的配料表,请结合材料观点,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宣传的一款产品,为其设计外包装上的广告词。要求:①尊重消费者,符合材料中的相关规范与伦理要求;②突出产品特点,具有一定吸引力。
(5)近年来,“无糖”“零蔗糖”概念在食品行业盛行,但有记者调研发现,很多品牌表面上打着“无糖”“零蔗糖”的旗号,实际上却用了同样可能引起健康问题的结晶果糖、乳糖等。面对消费者对此的质疑,部分商家表示,产品都是完全遵守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无糖饮品在标识上也并没有涉及敏感内容,因此这样宣传并不违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行为的看法。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豆杉——灾祸与福祉
祁云枝 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
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
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
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
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
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
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棵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
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
“狂风吹我心,西挂成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
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
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
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
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
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
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
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
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
(2)关于文中谋篇布局的相关写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善用相差巨大的数据造成对比效果,如“几百上千年”与“一分钟内”等,目的是表现自然物种的脆弱特性与人类群体的欲壑难填。
B.文章对红豆杉被伐事件的记述来源于他人转述,以“大学同学”之口向“我”诉说,使文段叙述风格冷峻真实,侧面突出村民的残暴与疯狂。
C.文章对红豆杉的外形进行了多种色彩复合描绘,而着笔树干由红变黑、树叶由绿转黄,则是在自然形态变化的背后暗指其凋零殆尽的命运。
D.文章最后两段语言表达简朴凝练,以动物学家迈克•米兰的话与作者的总结感叹收束全文,使结尾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隽永之感。
(3)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此前,许多人认为,秦并蜀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后来,根据《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里的线索,①_______。在考古人员看来,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
有专家学者在相隔千里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古蜀国和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关联线索。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字,上面形似眼睛,下面类似虫子,经过识读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古蜀国的“蜀”,表明当时中原地区跟巴蜀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②_______。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被识读为“蜀”的这个字跟古蜀国的“蜀”没有关系,更非指四川的蜀地,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
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完美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鸟、弓箭、鱼、戴冠人头像的图案。考古学家认为,③_______,可能与传说中的古蜀王——鱼凫王有关。三星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不仅在黄河流域鲜见,而且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上的图腾判然有别。我们由此可见古蜀王国对“众神”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聂将军收到了电报,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D.正值“五四青年节”,广大团员纷纷开展志愿活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5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6年,鲁迅创作了小说《孤独者》,小说主人公魏连受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我的世界中,黯然神伤地品味孤独。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的中国远不具备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服务于社会的环境。
1950年,电影《和平保卫者》问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残余势力与国际不安定因素,主人公沈营长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拿起武器守卫珍贵的和平。
2022年,励志歌曲《孤勇者》走红,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以平凡英雄、背后英雄的角度,还原出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并非正统意义中的无名英雄形象。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国之大者”。他指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可能不一定是某个人,可能是某个群体,也可能是某种意识,某种担当。你如何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