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海南省儋州市川绵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不被理解却不他迁。
    B.“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性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D.“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屈原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他保有正直坦荡的心,明知结局悲惨,但也决不屈己从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B.文中引用《离骚》《涉江》等作品中的句子证明了屈原有着坚持理想,追求正直,矢志不渝等高尚品质。
    C.文中引用《橘颂》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屈原有胸怀坦荡、不图私利,苏世独立、保持清醒的为人准则。
    D.全文论据材料丰富翔实,论证方法灵活多样,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内涵,极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既因为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为他对故土有深挚的感情,不愿他迁。
    C.“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了屈原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D.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是械斗?逃犯?被人暗算,还是自杀?……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该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我知道,即便我救得了他,他也活不成了。从他的身体里,已散发出如此糜败、驳杂的气味。这岂止是人体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更是灵魂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或许因为我一直在凝视他的眼睛。既然我能探知河流的深底,那么我想我也能从他这里了解到,为什么人总要杀死我们,总要置我们于死地?即便在我们无碍于他们的时候。
          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
          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不,不是他的身体在躲避,那身体已无法移动。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的渴望,也就是杀死我的渴望。
          他一定想不到,一只狼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杀机!在他的精神、意志垮塌的这个瞬间,我还看见了“人”,并诊断出他的疾病,诊断出不论是他杀或是自杀的根由。
          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那广漠得让人恐怖的雪原。我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他”集中表现了人性,而“我”这一形象则更饱满丰富,既有狼的共性,也有和群狼迥异的特质。
    B.“我”把枪推向“他”,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又都巧妙地为后边的开枪埋下了伏笔。
    D.对“我”的形象塑造兼顾了人和动物的双重属性,对濒死者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剖析,是仁者之心、哲人之思:张嘴咬脖、眼梢上斜等是狼的特点。
    (2)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题,10分)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一  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  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里宣传:
    多流一滴汗,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呵!唱不尽的是革命,
    看不厌的是明月,
    我们年轻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留连,留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留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
    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 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你爱延安?”写出了当时大家都在提的问题:延安生活艰苦,为什么青年都涌向延安?引发读者的思考。
    B.“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说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需延安战斗生活来磨炼。
    C.“课堂在露天”“乡村里宣传”“头顶明月”等展现了青年们在延安火的学习、生产场景,诗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的意境。
    D.“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取得了革命经典”“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写出青年们获得了延安物质、精神的滋养,与延安密不可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极富泥土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朴素,不像是诗人“做”出来的,而像是从延安的平凡战斗生活中自然“流”出来的。
    B.诗歌用的是民歌体,语言多是群众语言,如“吃的小米饭”“穿的麻草鞋”“学种菜,学背柴”等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C.诗歌二、三小节没有写抽象的道理,而是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动图景,体现了诗歌用意象、意境抒情的基本特点。
    D.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人称由前面的“我们”变为“你”,是从延安的角度对青年的赞颂,深化、升华了青年的革命豪情。
    (3)诗歌第三小节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4)本诗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①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②    ,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
          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郑板桥认为,《史记》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③  ,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郑板桥的读书心得。每点都以肯定句表述,每句不超过8个字。

    组卷:14引用:1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绿色牌子,上面写着:某某捐款××元。数额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些都是给该校捐款的企业和个人。这是一所免费高中,学生的学费都是通过捐助所得。“学生每天经过都能看到捐助名单,就能牢记每一个希助过她们的人。”学会感恩,是每个女高学子的一堂“必修课”,在张桂梅的指引下,学生们不仅能吃苦、善学习,还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材料二:前一段时间扶贫干部怒斥一对贫困父子的视频刷屏了。一对懒汉父子不愿下床干活,屋里吃屋里尿,扶贫送给他们养的牛都被饿死了,安排了工作半年只出工两次。扶贫干部说“那你还想我们怎么操心啊?我们给你过日子啊!”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