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四十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8 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
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说起。在那个时代,在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两千多年以来被人们称为“邹鲁之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能产生孟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家风形成的关键转型期,在此之前的社会,是世卿世禄的贵族统治社会。社会统治者是贵族,而且是世袭的,因此政治与文化也都是由贵族所垄断,所以当时的家庭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周朝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就证明当时还没有形成后来所说的家族和家庭,进入春秋时期社会巨变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也就是贵族统治的崩溃,其实就是说在孟子时期开始形成后来的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和家庭。比如,《孟子》一书中就曾明确载有:“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字眼,“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家族、家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邹鲁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而这种特殊风气的形成,也是和儒学的创始及创始后的发展历史相联系的。孔子去世后,孔子创设的儒学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低潮。《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天下并争于战国,儒学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意思就是说,孟子时期儒学已经乏人问津,成为一种被废弃的学问,但在齐鲁之地,儒学没有被废除。这说明,孔子逝世以后,儒学陷入了低潮,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邹鲁之地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邹鲁士风”,就是知识分子的风气。《庄子•天下篇》中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儒学衰弱了,但邹鲁之地讲习、传承儒学及其经典《诗》《书》《礼》《乐》的风气却仍长盛不衰。在全国陷入列国纷争、诸侯割据,可以说民不聊生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文化与读书,邹鲁之地却能盛行着传承儒学之风。可以说,战国时期邹鲁之地先从知识分子开始形成了一种读书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我们说的“邹鲁之风”。概括来讲,这种风气有四个特点,第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崇尚读书,崇尚知识。第二,崇拜孔子,践行儒学。第三,崇尚道德。第四,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又逐步走向了普通群众。也就是从上层到基层,从社会到家庭。
总的讲,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家族和家庭形成时期,邹鲁之地是一个示范区。所以说,中央将曲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正是希望我们要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上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正是邹鲁之地社会上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风气,产生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不是偶然的,是邹鲁之地深厚的儒学根基、浓厚的社会文化风气培育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教子”“三迁择邻”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内涵,实质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断机杼。孟母在后世被人们所尊崇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书、学知识。所以说,邹鲁之风就是一种读书的风气,这种风气感染了孟母,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第二个是向善。今天讲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是他从小就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向善的基因。所以孟子之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除了他对孔子学说的学习、传承和弘扬,孟母是有着很大贡献的,“向善”“做一个好人”正是孟母教子的又一核心问题。而这两方面都是在邹鲁之风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讲弘扬历史上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贯彻落实儒家的思想,这方面的典范就是孟母,学习的榜样就是她所教育出的孩子——孟子。
孔子之后,儒学陷入了发展低潮期,是谁把孔子的儒学高扬起来?是孟子。孟子从其母亲那里获得了这样一种教育,他又将弘扬儒学作为了自己终身的责任,所以孟子说“舍我其谁?”讲的就是这种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担当。正是在这样一种抱负下,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才有了后来孟子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壮观场面。孔子的学说在孟子时重新获得发展的高潮期,而且孟子也从理论体系上发展了孔子学说,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孔子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发展成为了治国理政的理念。他认为孔子的理论不仅能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治国理政,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仁政”学说。正是建立了这样一套体系,汉武帝时期才能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才有了后来孔子被尊封为至圣。而从历史来看,亚圣非孟子莫属,因为没有孟子就不会有儒学思想在低潮期的再度弘扬;没有孟子百家争鸣时儒学就不会被称为“显学”;没有孟子(当然还包括荀子等儒家后学的发展),孔子的学问就不会成为治国理政的学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孟子就不会有孔子的伟大,也就不会有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
两千五百多年前邹鲁之地是家风家教的示范区,今天这里是建设家风家教的国家示范区。这是邹鲁人民自豪的地方,更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摘编自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 材料二
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预写过一部儒学名著《春秋左传集解》,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也是目前传世最早的一部《左传》注释本,为迄今为止《左传》注释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典范著作,《左传》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影响。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其中就突出了“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儒家传统。这就是杜甫家学家风的首要方面——以儒学思想传家。
杜甫从家族中继承了儒学传统,他自身就是大儒者,心怀天下,怜悯苍生,无一不体现“以人为本”的仁之理念。他的诗歌创作也处处体现儒学,写给儿子宗武的诗《又示宗武》中,他将这种家学理念讲述给了下一代:“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把孔子作为景仰的宗师,而自己就必须定位于孔子的三千弟子之列,达到曾参、子游、子夏的境界。这是杜甫对于宗武的教导,同时也是自己身体力行的。
杜甫的家族是优良家风传承千年的文化家族,杜甫在家风的传承和经营方面更是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杜诗中。杜诗写国事,写时局,也写家庭,写生活。而在家庭与生活的描写当中,蕴涵着家风的内涵。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风,彰显出孝友仁爱、淳厚朴实的特点。杜甫给其兄弟、子女、友朋的诗作都有这些家风的叙说与教诲,例如对宗族的凝聚、手足兄弟的情深等等。
对儿女晚辈,杜甫也多次写诗教导,勉励他们辛勤劳作、为人诚恳。杜甫《元日示宗武》,作于大历三年杜甫出峡时。时值晚年,已老病孤愁,开头“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是说儿子宗武为自己的老病担忧,而自己为宗武的成长高兴。父慈子孝,正是杜甫家风的最好体现。
(摘编自徐语杨《以儒学和文学传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所谓的家族、家庭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期。而这种转折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巨变有关。
B.中央将曲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是希望传承、发扬两千多年前邹鲁之地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是因为邹鲁之地产生了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C.杜甫家世显赫,其第十三世祖是晋朝当阳侯杜预。杜甫曾写《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杜预的敬仰,也从侧面表现了儒学对家风的影响。
D.杜甫重视对子女及晚辈的教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诗句“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也是父慈子孝家风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迁择邻”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是邹鲁之风感染了孟母,孟母才会产生教育孟子读书的想法,使孟母意识到环境对孩子培养的重要意义。
B.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孟母功不可没。
C.杜甫注重家风的传承,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写诗寄家风蕴含于诗意之中,诗作多有家风的述说与教诲。
D.杜甫作为大儒者,心怀天下,怜悯苍生,“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体现了儒学理念,并希望下一代得以继承。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儒学影响的一项是
A.《三字经》上提到:子不学,断机杼。
B.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杜诗彰显出孝友仁爱、淳厚朴实的特点。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不可否认,“邹鲁之风”在当下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洋(杨)掌柜
冯骥才 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
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古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戈登堂东边是利顺德大饭店,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到娘娘宫来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货店。两边店铺的选址都好,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买卖好做。
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身上总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这一来,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不用钱买,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买卖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怎么合适怎么来,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
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大约六七亩,盖一座两进的大瓦房,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比得上东门里的徐家大院。他还买了一辆新式轿车,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吃洋饭,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两头赚,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谁行?再说,在租界里开古董铺,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这边开洋货店,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一边学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
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同时,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
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店铺各花一笔钱,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卷发和胡须,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个头至少比普通中国人高两头。这种人若是发起疯来,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身上散出一种特殊的既不好闻也不难闻的气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
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
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纵深很深。他从老城那边找了三四十个倒腾古玩的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待小商贩们把中国人的老东西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地一铺开,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这里便成了洋人们来天津必来逛一逛、十分好玩又必有收获的“黄金去处”。杨掌柜一句话切中其中的奥秘:“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
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买卖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
(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柜的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位,做得像模像样,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店铺车马等。
B.商场如战场,尽管干古董这行的都羡慕洋掌柜,但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可又学他,也开洋店,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
C.“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表明马尔乐的出现的确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写出了招数之奇。
D.“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表明杨掌柜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小说开篇的介绍简单但又非同凡响,不经意间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情趣。
B.小说写“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为丰富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津腔津味,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用类似旁白的方式讲述杨掌柜的故事,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增强了表现力量。
(3)小说的结尾看似简单,但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结尾的作用。
(4)小说选自冯骥才的《世俗奇人》,“杨(洋)掌柜”又是怎样一位“奇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薄凉。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美不胜收。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山景益发清晰,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也都晒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头来了。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黄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却顾,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到,我有那样多无与伦比的美好产业,像清风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寄放在溪谷内,我要把它们珍藏在云层上,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内心中。
(1)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了破折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述其妙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典雅,请作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1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