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12/11 19:0:1
一、真题演练
-
1.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上下一白
③客此
④及下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和湖心亭的奇遇。
C.结尾“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象。
(4)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①,截然划湖之半。洞箫于中流发声,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节选自《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①溟蒙:昏暗,模糊不清。组卷:35引用:3难度:0.6
一、真题演练
-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拉余同饮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及下船 及郡下,诣太守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结合原文分析:舟子为什么认为作者“痴”?组卷:280引用:2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大雪三日。 雪: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组卷:21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