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玉林市博白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5/3 8:0:9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为了人民,是因为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而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造福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价值旨归,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2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
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
D.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民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有力佐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立论基础,从理论来源、理论创建目的、理论创新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B.文章总体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党的理论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主体部分多处采用了引用论证,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文章观点的理解,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反复使用“人民”“理论”“实践”“发展”“创新”等词语,具多用句法整齐的长句,既突出了论述的重点,又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理论为了人民,可以精准诠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产物,实践证明,它是造福人民的理论。
C.理论创新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D.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组卷:10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传播,往往就成了“伤人利器”。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网民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将网络暴力当成“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
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学校通过直播平台、会议软件等开展教学活动。近来,网络上出现一批人,以所谓“网课爆破”为名,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一场“网课爆破”,往往有几位乃至十几位参与者,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他们通过群聊,组织、发起一场场“爆破”,甚至在群里分享“战况”。“爆破”人数多,具有随机性、匿名性特点,一旦侵入在线课堂,很难及时制止,往往不得不以提前结束的方式来终止这种过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身心也会遭到巨大伤害。针对师生开展的所谓“网课爆破”,因危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构成一种网络暴力。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对这种侵入信息系统、侵犯公共秩序、侵害人格权利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依法痛击。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整治网络暴力的决心。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一切的愤怒,都不是网络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谓追求正义,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让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向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说“不”!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三:
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形态多样、不断变化的网络暴力;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网民在数字时代的文明素养等。唯有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暴力作用下,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
B.为了追逐流量;蹭炒热度,故意炒作“网暴事件”,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的机构,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因此很令人不齿。
C.“网课爆破”,恶意入侵在线教学,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其中涉及的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还可能涉嫌违法,应依法惩处。
D.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依法惩治的有效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止的化解之道,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除论述了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侵害方式和网络暴力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破坏毒化外,还对网络环境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
B.材料二,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了这种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危害,条理清晰。
C.材料三,着重论述了治理网暴、保护受害者的对策,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需要多方协作,常抓不懈。
D.三则材料,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且都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的相应办法。
(3)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组卷:5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沙漠
杜鹏程 前晌,战斗一阵比一阵激烈,送弹药的运输员和担架员朝前边奔跑。电话员们满头大汗地来回跑着拉电线、查电线。一条东西走向的沙梁上有好几个大碉堡,赵劲那个团的战士正在向敌人攻击。忽然,狂风卷着黄沙直向我攻击部队迎面冲来。
枪声、炮声和敌人飞机轰炸的声音汇成了一片巨大的吼声。风沙烟雾遮得天昏地暗。
战士们在风沙烟雾中忽隐忽现,勇猛冲锋。
周大勇率领他的战士,配合兄弟部队攻下了四个碉堡。但是当他们进攻到离“五号大碉”一百五十公尺的时候,被敌人火力按倒在平漠漠的沙滩上。
掩护周大勇他们的炮火还继续发射,但是炮手、重机枪手,让大风吹得睁不开眼。重机枪有的还在发射,有的被沙子堵住打不响了!
周大勇卧倒在沙窝里。他双手撑住地,胸脯略微抬起,脸绷得生紧,眼盯着前方。他要为这次战斗的结局负责;要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因为战士们躺在敌人火网下。责任的担子越来越重。
时间走着,危险也增加着。
周大勇一骨碌滚到王成德跟前,两人眼对眼看了几秒钟。
周大勇说:“电话线打断了。我派通讯员给营长报告,让掩护我们的火力往前移,可到现在连回信也没有。怎么搞的呀!”
王成德指着左侧说:“看,二连攻的那碉堡还没拿下,敌人侧射火力已经把我们跟营指挥所的联系截断了!”
周大勇和王成德尽力向正前方和左右翼看。左边兄弟部队正攻敌人碉堡;右边百十公尺的地方是一条沟,沟那面,有军号声,有自己部队冲锋的喊声。
周大勇脑子急速地转圈;汗水把脸上的沙土划成一道一道的渠渠。他像那些有胆量有经验的指挥员一样,虽然焦急可是头脑却很清醒。他非常精明地找寻敌人弱点。猛然,脑子里闪出一个计划。他说:“老王,派一个班拖两挺机枪到右边去佯攻,吸引住敌人火力,正面就好进行爆破:让敌人‘坐飞机’升天。好,这里交给你,我到右前方去了。”
王成德用手死劲地压住周大勇的腰,说:“你在正面,我到侧翼去。”他弯下腰,像飞一样跑去。
王成德指挥两挺机枪向敌人射击,吸引住了敌人的注意力跟火力。
这时周大勇指挥正面的战士们,正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中,在风沙中,准备爆炸敌人的高碉堡。
马长胜拿起第一包炸药,对爆炸组的战士们说:“同志们,跟我来!”
李江国扑过去推开他,说:“撒手,撒手!第一包炸药是我的。”
两个人你推我拉,谁也不肯让谁。
马长胜是越急越说不出话的人。他跺着脚,说:“李江国,你——”周大勇喊:“不准争夺!李江国带第一组去!”他的声音这样严厉,连脾气执拗的马长胜也不敢吭气。李江国抓住二十五斤重的炸药包,向他身后的战士们喊:
“跟我来!”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几个矫健的影子,在炮火、烟雾和风沙中前进了!敌人工事中吐着火舌,炮弹爆炸的黑烟柱一直顶住了天,爆炸手们前进的道路又被封锁得风雨不透。……
李江国带领爆炸小组,跑到离敌人碉堡四五十公尺的地方,他让敌人的手榴弹震得跌倒在地,昏过去了!一个战士的炸药包被子弹击中爆炸了……其他两个战士被敌人的火力按倒在地下,头也不能抬。
一股冰冷的感觉,一直透进周大勇的心脏。他很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添给爬在敌人火力下的爆破手们。
周大勇猛地回过头来,正要喊第二爆炸组上去,马长胜一步抢前,喊:“连长!”他那执拗的脸上,出现了严肃果断的神情。这神情是那准备以生命去换取胜利的神情。马长胜带领第二爆炸组的四个战士,一口气跑到李江国跟前。李江国在地下一动也不动。马长胜像每个在激烈战斗中的人一样,这一刻没有一点心疼李江国的情绪。他向前跑去。前边是火,是烟,是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是打飞了的铁丝网……爆炸手们跑到离敌人工事的外壕三公尺的地方,突然,马长胜被爆炸了的地雷震得掼倒在地。
马长胜从地上蹦起来,喊:“前进!”他没有感到疼痛,只觉得浑身麻木,头昏眼花他什么也听不见,记不得别的任何东西,只记得“爆破”。他跑着,对身后的战士喊:“爆破!”
马长胜鼓起全身力气一纵身,向敌人碉堡扑去,他身后的两战士没上来,——他们永远上不来了!
他周围有成百颗手榴弹在爆炸,他的衣服被炸成了絮絮。
他在危险包围中,安上炸药,拉响雷管,往后滚了两滚;一片飞红的火光一闪;轰隆一声,烟雾冲天,碉堡垮下了一大片。
“不行,不行,还得一包炸药。”马长胜躺在地上想。他眼里直冒火星,浑身盖满沙土、石块;烟雾罩着他。是活是死他不管,只固执地想:“一包炸药,再来一包炸药!”
突然,浓烟烈火中喷出来一个人。那人一阵旋风似的,弯下腰抱着一包炸药,贴在敌人明堡上,拉响雷管,往后一滚,正压在马长胜身上。马长胜一看是李江国。他一转身抱定李江国——这世上最亲的人,正要喊什么,轰隆一声巨响,一切都从记忆中消失了……
周大勇举起驳壳枪,身子往后一仰,伸展左臂用力向前一挥,喊:“上呀!”他跳起来,飞一样地率领战士们扑上去。
敌人放弃了高碉堡,乱得像一窝蜂一样朝后跑。周大勇知道建制被打乱的敌人,就失去了战斗力量。他率领战士们猛追敌人。……
(节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李江国率爆破组去炸碉堡时喊:“跟我来!”写战士们踊跃跟上时,“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B.小说先写周大勇安排爆破计划,再写王成德和周大勇争着去侧翼吸引火力,接着写马长胜、李江国争着去炸碉堡,李江国爆破失利,马长胜果断要求率小组炸碉堡。情节紧凑,充满革命牺牲精神。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在我军进攻“五号大碉”受阻时,周大勇“双手撑住地,胸脯略微抬起,脸绷得生紧,眼盯着前方”,表现了周大勇为战士生命揪心、对战局胶着的忧心。
D.小说刻画了周大勇久经沙场、足智多谋的英雄形象。当部队进攻受挫时,他观察战场形势,立即想出在侧面佯攻、派出爆破组从正面炸碉堡的方法,最终成功地炸毁了敌军碉堡。
(2)本文主要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调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英雄群像。文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马长胜的英雄形象,请简要分析。
(3)《保卫延安》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延安保卫战的具体情形,请结合文本,试分析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酸饮料喝多了会造成钙流失吗?关于碳酸饮料的危害,一直都存在一定争议。
①
值得关注的还有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饮料的低PH值会直接腐蚀、破坏牙齿表面;( )。而且碳酸饮料的发泡作用会加剧上述两种破坏的程度。研究表明,饮用碳酸饮料后刷牙或漱口对减轻其对牙釉质损伤的效果不大。因此,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的是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发酵产酸。
B.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发酵产酸,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
C.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发酵产酸,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
D.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的是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发酵产酸,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7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