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和网络应用的全面深化,网络文艺已经成为当下文艺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网络文艺工作者必须主动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媒介和技术优势,通过富有中国韵味的审美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网络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自然要充分体现个人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但前提是践行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和职业观,把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
网络文艺发展的动力来自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文艺“上网”是艺术作品表达形式上的一种新探索,是一种由广大网民主动参与的文艺创新。以网络文学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网络文学作者人数达2000万,网络文学用户增至4.67亿,网络小说近3000万部,相关网络文学网站近600余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由于低门槛和流量至上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传播错误价值观的“问题作品”。如何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发扬中国特色,是网络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了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但网络文艺的表现手法并非凭空而来,在题材、主题、类型范式等方面借助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是人物塑造、描写手法还是意境营造,都借鉴了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网络文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和读者市场。
网络平台跨区域、国际化的特点,为网络文艺从世界范围内汲取养料提供了便利。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和网络玄幻小说等都深受西方文艺形式的影响。同时,中国网络文艺“走出去”的势头也相当迅猛。一大批网络小说和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出口到海外,网络文艺的生产模式在海外落地,吸引了很多外国作者用他们的母语翻译或创作网络小说。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原创力开始产生世界影响,对中国文化传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文艺应当以此为契机,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气度和襟怀,在与世界优秀文艺进行交流的同时壮大自身。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数字化审美在坚持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对技术手段有更高要求。如在影像艺术中,作品成型后的特效技术、三维立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集合了传统艺术内涵与外在感官技术的双重审美观念,将技术运用贯穿于作品构思、创作、实践、反思、提高的发展始终。通过技术手段将文艺工作者脑海中抽象的艺术品勾勒出模拟表现形式,使网络文艺汇合更多艺术展现手段。另外,网络文艺的互动平台探索,可以使传者和受者通过互动式平台直接对话,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热点讨论等多种方式让网络文艺作品更加契合受众需求。技术发展促使微博、微信、短视频和大量APP的开发应用,为文艺的大众化提供更多渠道。记录生活或挖掘热点的各种网络文艺作品纷纷问世,网络文艺更加贴近普通百姓。
网络文化产业市场浩瀚,价值雄厚。网络文艺积极传递中华文化,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定文化自信,在作品形式与内涵表达上彰显中华文化风韵和精神品格,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努力在网络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摘编自李建军《力求在网络世界发现文艺“新大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首先要践行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和职业观,把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
B.网络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发扬中国特色。
C.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和网络玄幻小说等都深受西方文艺形式的影响。同时,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原创力开始产生世界影响。
D.网络文艺的互动平台探索,可以使传者和受者通过互动式平台直接对话,并以多种方式让网络文艺作品更加契合受众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脉络层次清晰,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B.文章第2段以网络文学为例,论证了网络文艺发展的动力来自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的观点。
C.文章第3段从西方文艺对中国网络文艺的影响、中国网络文艺“走出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D.文章末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网络文艺发展空间巨大,指明了网络文艺工作者的前进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网络文艺工作者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作品形式与内涵表达上彰显中华文化风韵和精神品格,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B.网络文艺在题材、主题、类型范式等方面借助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所以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
C.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网络平台跨区域、国际化的特点以及新技术的带动等,都有利于促进网络文艺的发展。
D.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是人物塑造、描写手法还是意境营造,都借鉴了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新的意义。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话题聚焦“双碳”工作。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谈到这里,总书记点了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
“这件事,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再有,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所以减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摘编自新华网《谈到“双碳”,总书记讲了一个故事》)材料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其推进工作需要循序渐进有序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当前,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的紧迫感不足,需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同时,能源基础数据有所缺少,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监控及能耗评价手段不足。此外,国家及地方有关“双碳”法制法规需要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春生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存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与政策实施相脱节、下位法缺乏上位法依托等问题。同时,全国碳市场建设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仍需优化、推广应用范围较小等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占比超过全球总量的1/4,CO2排放占全球总量的1/3。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我国需要用更短的时间,先实现碳达峰后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
(摘编自叶伟《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材料三:
“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能源、制造、建材、交通、环境碳汇等多个行业领域,靠每个行业的传统人才很难顾及全部,必须有熟悉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门人才“穿针引线”,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应该看到,碳排放管理员的出现,是“双碳”目标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当下,要顺应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的发展趋势,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让更多有意愿从事减碳减排的人才有能力、有渠道参与进来,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
为地方减碳打好“大算盘”。在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以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增强统筹绿色发展的能力,杜绝运动式减碳。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减排潜力等存在差异,必须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立足本地实际,打好地方减碳“大算盘”,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行动方案。
当好社会服务扩音器,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们既要立足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重塑我国能源结构;更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讲清楚碳排放对经济、社会、粮食安全等的影响,推动人们自觉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双碳”目标、任务、关键举措等“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统计,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发挥众人之力。例如,要改变“住大房、开大车、吃大餐”的生活消费观念,让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快递、绿色消费等共同构成绿色经济循环系统。
(摘编自焦德武《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行家里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这一实现过程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被解决。
B.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是因为煤炭消费量占比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
C.“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熟悉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门人才来“穿针引线”。
D.只要聚沙成塔,充分发挥众人之力,形成绿色经济循环系统,就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
(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双碳”工作中的误区就是系统观念不强,没有坚持稳中求进和先立后破的原则。
B.我们只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就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C.为地方减碳打好“大算盘”,需要在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方案。
D.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而且需要立足基本国情。
(3)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出自己的建议。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樱花
茅盾 往常只听人艳说樱花。但要从那些“艳说”中抽绎出樱花的面目,却始终是失败。
我们这一伙中间,只有一位Y君见过而且见惯樱花,但可惜他又不是善于绘声影的李大嫂子,所以几次从他的嘴里也没听出樱花的色相。
门前池畔有一排树。在寒风冻雨中只剩着一身赤裸裸的枝条。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它的一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箍纹发亮。
因为记得从没见过这样的树,便假想它莫就是樱花树罢!终于暖的春又来了。报纸上已有“岚山观花”的广告,马路上电车站旁每见有市外电车的彩绘广告牌,也是以观花为号召。自然这花便是所谓樱花了。天皇定于某日在某宫开“赏樱会”,赐宴多少外宾,多少贵族,多少实业界巨子,多少国会议员,这样的新闻,也接连着登载了几天了。然而我始终还没见到一朵的樱花。据说时间还没有到,报上消息,谓全日本只有东京上野公园内一枝樱花树初初在那里“笑”。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
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蓓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到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没有桃花那样红,伞形的密集地一层一层缀满了枝条,并没有绿叶子在旁边衬映。
我似乎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然而又想到如果在青山绿水间夹着一大片樱花林,那该有异样的景象罢!于是又觉得岚山是不能不一去了。
李大嫂子在国内时听过她的朋友周先生夸说岚山如何如何的好。我们也常听得几位说:“岚山是可以去去的。”于是在一个上好的晴天,我们都到岚山去了。新京阪急行车里的拥挤增加了我们几分幻想。有许多游客都背着大瓶的酒,摇摇地在车子里就唱着很像是梦呓又像是悲呻的日本歌。
一片樱花林展开在眼前的时候,似乎也有些兴奋罢?游客是那么多!他们是一堆堆地坐在花下喝酒,唱歌,笑。什么果子皮,空酒瓶,“辨当”的木片盒,杂乱地丢在他们身旁。太阳光颇有些威力了,黄尘又使人窒息,摩肩撞腿似的走路也不舒服,刚下车来远远地眺望时那一股兴奋就冷却下去了。如果是借花来吸点野外新鲜空气呀,那么,这样满是尘土的空气,未必有什么好处罢?——我忍不住这样想。
山边有宽阔的湖泊一样的水。大大小小的游船也不少。我们雇了一条大的,在指定的水路中来回走了两趟。回程是挨着山脚走,看见有一条小船蜗牛似的贴在山壁的一块突出的岩石下,船里人很悠闲地吹着口琴。烦渴中喝了水那样的快感立刻凝成一句话,在我心头掠过:岚山毕竟还不差,只是何必樱花节呵!
归途中,我的结论是:这秾艳的云霞一片的樱花只宜远观,不堪谛视,很特性地表示着不过是一种东洋货罢了。
(选自《茅盾全集》,有删改)注:这篇散文作于1929年,此时作者正因国内大革命失败而避居日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是总手法,借景抒情是完成象征意义的手段。
B.“忽然”“蓦地”说明这些樱花树不为人关注,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偶然被人发现罢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同。
C.本文语言风格平淡朴实,给人一种低沉生涩的感觉,与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自然流畅的风格不同。
D.文章语句读起来绕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冷嘲的口气,观花宣传,日人赏樱两节便是明证,但这正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樱花”的主要特点。
(3)借景抒情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巴金说“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基调”,请结合《家》的具体内容各举两例表现觉慧“大胆”和“幼稚”的情节。
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展现了赤心为国的奉献精神;世界屏住了呼吸,九秒八三,中国飞人苏炳添冲出了亚洲的速度,展现了超越伤痛和年龄的拼搏精神;失聪女孩江梦南坚定方向,吹响心中的号角,考上清华大学,展现了从无声里突围的坚毅顽强……
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也有那么一个人,那么一件事,那么一瞬间,让你热泪盈眶,为之感动,请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注重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