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金石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选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有删改)材料二:
余志成:人类能够绽放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流刷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
(选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成就都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作品,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等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难的欧式建筑虽然让中国人想到耻辱的岁月,但在建筑艺术上是成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可以使其回答更加生动具体、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哇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细描述了二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组卷:4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妈拉着女儿的手,四凤就像个小鸟偎在她身边走进来。后面跟着鲁贵,提着一个旧包袱。他骄傲地笑着,比起来,这母女的单纯的欢欣,他更是粗鄙了。
四 凤 妈,您坐下。(鲁妈坐)您累么?
鲁侍萍 不累。
四 凤 (高兴地)妈,您坐一坐。我给您倒一杯冰镇的凉水。
鲁侍萍 不,不要走,我不热。
鲁 贵 凤儿,你给你妈拿一瓶汽水来(向鲁妈),这公馆什么没有?一到夏天,柠檬水,果子露,西瓜汤,桔子,香蕉,鲜荔枝,你要什么,就有什么。
鲁侍萍 不,不,你别听你爸爸的话。这是人家的东西。你在我身旁跟我多坐一回,回头跟我同——同这位周太太谈谈,比喝什么都强。
鲁 贵 太太就会下来,你看你,那块白包头,总舍不得拿下来。
鲁侍萍 (和蔼地笑着)真的,说了那么半天。(笑望着四凤)连我在火车上搭的白手巾都忘了解啦。(要解它)
四 凤 (笑着)妈,您让我替您解开吧。(走过去解。这时,鲁贵走到小茶几旁,又偷偷地把烟放在自己的烟盒里)
鲁侍萍 (解下白手巾)你看我的脸脏么?火车上尽是土,你看我的头发,不要叫人家笑。
四 凤 不,不,一点都不脏。两年没见您,您还是那个样。
鲁贵下。母女见鲁贵走后,如同犯人望见看守走了一样,舒展地吐出一口气来。母女二人相对默然地笑了一笑,刹那间,她们脸上又浮出欢欣,这次是由衷心升起来愉快的笑。
鲁侍萍 (伸出手来,向四凤)哦,孩子,让我看看你。
四凤走到母亲前,跪下。
四 凤 妈,您不怪我吧?您不怪我这次没听您的话,跑到周公馆做事吧?
鲁侍萍 不,不,做了就做了。——不过为什么这两年你一个字也不告诉我,我下车走到家里,才听见张大婶告诉我,说我的女儿在这儿。
四 凤 妈,我怕您生气,我怕您难过,我不敢告诉您。——其实,妈,我们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就是像我这样帮人,我想也没有什么关系。
鲁侍萍 不,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不,孩子,妈最知道认命,妈最看得开,不过,孩子,我怕你太年轻,容易一阵子犯糊涂,妈受过苦,妈知道的。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世界太——人的心太——。(叹一口气)好,我们先不提这个。(站起来)这家的太太真怪!她要见我干什么?
四 凤 嗯,嗯,是啊(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不,妈,这边太太没有多少朋友,她听说妈也会写字,念书,也许觉着很相近,所以想请妈来谈谈。
鲁侍萍 (不信地)哦?(慢慢看这屋子的摆设,指着有镜台的柜)这屋子倒是很雅致的。就是家具太旧了点。这是——?
四 凤 这是老爷用的红木书桌,现在做摆饰用了。听说这是三十年前的老东西,老爷偏偏喜欢用,到哪儿带到哪儿。
鲁侍萍 那个(指着有镜台的柜)是什么?
四 凤 那也是件老东西,从前的第一个太太,就是大少爷的母亲,顶爱的东西。您看,从前的家具多笨哪。
鲁侍萍 咦,奇怪。——为什么窗户还关上呢?
四 凤 您也觉得奇怪不是?这是我们老爷的怪脾气,夏天反而要关窗户。
鲁侍萍 (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四 凤 (笑)真的?您大概是想我想的梦里到过这儿。
鲁侍萍 对了,梦似的。——奇怪,这地方怪得很,这地方忽然叫我想起了许多许多事情。(低下头坐下)
四 凤 (慌)妈,您怎么脸上发白?您别是受了暑,我给您拿一杯冷水吧。
鲁侍萍 不,不是,你别去,——我怕得很,这屋子有鬼怪!
四 凤 妈,您怎么啦?
鲁侍萍 我怕得很,忽然我把三十年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都想起来了,已经忘了许多年的人又在我心里转。四凤,你摸摸我的手。
四 凤 (摸鲁妈的手)冰凉,妈,您可别吓坏我。我胆子小,妈,妈,——这屋子从前可闹过鬼的!
鲁侍萍 孩子,你别怕,妈不怎么样。不过,四凤,我好像我的魂来过这儿似的。
四 凤 妈,您别瞎说啦,您怎么来过?他们二十年前才搬到这儿北方来,那时候,您不是还在南方么?
鲁侍萍 不,不,我来过。这些家具,我想不起来——我在哪见过。
四 凤 妈,您的眼不要直瞪瞪地望着,我怕。
鲁侍萍 别怕,孩子,别怕,孩子。(声音愈低,她用力地想,她整个的人,缩缩到记忆的最下层深处)
四 凤 妈,您看那个柜干什么?那就是从前死了的第一个太太的东西。
鲁侍萍 (突然低声颤颤地向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
四 凤 妈,您怎么啦?不要这样疑神疑鬼的。
鲁侍萍 凤儿,你去,你去看一看。我心里有点怯,我有点走不动,你去!
四 凤 好,我去看。
她走到柜前,拉开抽斗,看。
鲁侍萍 (急问)有没有?
四 凤 没有,妈。
鲁侍萍 你看清楚了?
四 凤 没有,里面空空地就是些茶碗。
鲁侍萍 哦,那大概是我在做梦了。
四 凤 (怜惜她的母亲)别多说话了,妈,静一静吧。妈,您在外受了委屈了,(落泪)从前,您不是这样神魂颠倒的。可怜的妈呀。(抱着她)好一点了么?
鲁侍萍 不要紧的。——刚才我在门房听见这家里还有两位少爷?
四 凤 嗯!妈,都很好,都很和气的。
鲁侍萍 (自言自语地)不,我的女儿说什么也不能在这儿多呆。不成。不成。
四 凤 妈,您说什么?这儿上上下下都待我很好。妈,这里老爷太太向来不骂底下人,两位少爷都很和气的。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厚道的。
鲁侍萍 周?这家里姓周?
四 凤 妈,您看您,您刚才不是问着周家的门进来的么?怎么会忘了?(笑)妈,我明白了,您还是路上受热了。我先跟你拿着周家第一个太太的相片,给您看。我再跟你拿点水来喝。
四凤在镜台上拿了相片过来,站在鲁妈背后,给她看。
鲁侍萍 (拿着相片,看)哦!(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手发颤)
四 凤 (站在鲁妈背后)您看她多好看,这就是大少爷的母亲,笑得多美,他们说还有点像我呢。可惜,她死了,要不然,——(觉得鲁妈头向前倒)哦,妈,您怎么啦?您怎么?
鲁侍萍 不,不,我头晕,我想喝水。
四 凤 (慌,掐着鲁妈的手指,搓着她的头)妈,您到这边来!(扶鲁妈到一个大的沙发前,鲁妈手里还紧紧地拿着相片)妈,您在这儿躺一躺。我跟您拿水去。
四凤由饭厅门忙跑下。
鲁侍萍 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这是真的么?这张相片?这些家具?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哭泣)
(节选自《雷雨》第二幕,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用“犯人望见看守走了一样”来写鲁贵走后四凤母女的欢欣,也反映了鲁贵在家里的霸道与蛮横。
B.鲁侍萍不愿女儿四凤出来做事,是因为她自己当年在周公馆受过骗,她怕四凤再重走她的路而受到伤害。
C.四凤赞美相片上人美丽,她并不知道相片上的人就是她妈妈,反而对别人说相片上的人像她而觉得高兴
D.鲁侍萍本来是打听着周公馆找来的,但后来又反问这家是否姓周,表明她一路上受热了,脑子有些混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对白手巾的细节描写及鲁侍萍怕自己头发脏了被人家笑话的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鲁侍萍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
B.鲁侍萍感觉这个屋子就像在梦里见过一样,让她想起了许多事情,这样叙写使故事悬念顿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剧本中绣花虎头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使情节具有了波澜,持续增加了人物的紧张情绪。
D.“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与课本节选“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形成呼应。
(3)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舞台说明的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实际运用(9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 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 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 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史了大曩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振聋发聩 拨云见日 洞察 独辟蹊径 B.振聋发聩 抽丝剥茧 洞悉 匠心独运 C.摄人心魄 抽丝剥茧 洞察 独辟蹊径 D.摄人心魄 拨云见日 洞悉 匠心独运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
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选项是
A.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产生。
B.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C.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D.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组卷:9引用:8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来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1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