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3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对于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持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言文字“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是事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加强。正因如此,《意见》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推广普及、提高质量、遵循规律、分类指导、传承发展、统筹推进的原则,制定了到2025年和到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目标,锚定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意见》的主体部分,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比如,针对普通话普及的问题,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再如,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充分理解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实施手段和宣传方式,才能推动《意见》制定的目标任务落地生效,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进步,语言文字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欣欣向荣。
(摘自田宇《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人民网2021年12月2日)材料二:
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秦;现代语言规范活动起于清末,语言统一,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使语言生活管理渐趋合法化,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步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社会语言生活日趋多元,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文化进步,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语言规范问题也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当代认知科学角度出发,语言规范不仅关系个人的语言本能,还关系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即语言至少在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讲,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语言规范,对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适应性和趋同性。因为语言不仅可以表征社会现实,而且也可以参与构建社会现实。换言之,语言可以表征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集体意向性”表征;语言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可被理解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
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不仅关涉价值判断,而且关涉世界的运作方式。认知语言学家彼特•哈得指出,语言规范具有评价性和构成性双重角色。语言规范的构成性体现为社会成员彼此在共同活动中的角色。如同足球比赛需要依靠双方队员对比赛规则的共同遵守一样,交际双方需要共同遵守语词所表达的语义。这种构成性角色多体现为所有言语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基于个人认知系统,又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倘若交际双方任意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如同足球队员坚持用手接球一样,语言就会不复存在。
语言规范的评价性体现为人们对事物好坏和对错等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好坏之评价,语言学家对名人演讲的用词有恰当与不恰当之评价。与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不同,评价性角色具有主观性,它往往与威望、规范相关联,标准和非标准的区分是其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分恰恰道出了语言规范和变异的问题。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对其规范的偏离,即发生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也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规范和变异共存是语言的基本生态。因此,语言规范的双重性角色体现了其两面性,即构成性和评价性,前者关涉社会的运作方式,后者关涉价值判断。
(摘自马俊杰《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于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展现国家文化的魅力。
B.《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C.当前仍存在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充分的现象,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不够规范。
D.《意见》的主体部分,紧跟时代潮流,制定了2025年到2035年的目标,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是事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加快推进其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B.语言至少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因此,语言规范就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
C.交际双方某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像篮球队员坚持用脚踢球一样,违背了语言规范的评价性角色特点。
D.导演对演员的台词用语进行反复磋商、修改,直到感觉非常规范妥帖才行,体现了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新时代语言工作的具体任务和举措”的一项是
A.面向语言文字工作战线干部、大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系统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
B.完善语言文字规范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标准体系,做好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评测认证等工作。
C.强化对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D.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展现国家的文化实力、魅力和民族凝聚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录了“低碳”“粉丝”等网络词汇;而有不少行业却推出了行业不规范或禁忌用语,如“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语)等。请结合“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组卷:16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牛
废名①
今天小林要接到一匹牛儿,紫绛色的牛儿,头上扎一个彩红球。
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即如我,曾经有过一匹,是我的外婆打发我的,后来就卖给那替我豢养的庄家。
刚好小林新从病愈,特地趁这日子送去贺喜他。
送牛的自然也是三哑②,他打扮得格外不同,一头蓬发,不知在哪里找得了一根红线,束将起来。牵牛更担一挑担子,这担子真别致,青篾圆箩盛着二十四个大桃子。然而三哑的主意却还在底下衬托着的稻草,他用了一下午的工夫从稻草堆上理出了这许多嫩黄草来,才想到去买桃子。他这样的心计,史家奶奶是明白的,见他赤着脚兜了桃子回来,说道:
“你也该洗脚了。”
他弯着腰,对奶奶的眼睛看,笑道:
“牛到哥儿家,两天要停留罢,吃什么呢?我办了许多草去。”
“是的。”
“挑草不好看,我挑一担桃子去。”
“是的,谢谢三哑叔。”
牛儿进城,不消说,引起个个观望。还没有走过桥,满河的杵声冷落了下去,只见得循着河岸,妇人家,姑娘们,有的在竹篙子撑着的遮阳之下,都已经抬起身子了。是笑呢,还是对了太阳——总之拿这时的河水来比她们的面容,是很合适的罢。
史家庄的长工,程小林的牛,知道的说,不知道的问。
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但他并不回看人,眼睛时而落在箩筐,时而又偏到牛儿那边去。城门两丈高,平素他最是留意,讲给那不惯上街的人听,现在他挤进去了也不觉得。
走过了火神庙,昂头,正是那白白的门墙——
“三哑叔!”
“哈,哥儿。”
小林跳出来了,立刻放炮。他早已得了信,竿子上挂了一吊炮等着。三哑喝了酒才回去,预备一两日后又来牵牛,牵到王家湾去,因为他买的时候也就代为约定了一个豢养的人家。
小林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牛儿就拴在石榴树下。邻近的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走进来看,同小林要好的小林引到屋子里去,看桃子,二十四个大桃母亲用了三个盘子盛着摆在堂屋正中悬挂的寿星面前。
“寿星老头子手上有桃子,还要把我的桃子给他,让我们偷他一个罢。”
小林自己这么说,别个自然没有不乐意的。然而他的姐姐躲在背后瞄着他,他刚刚爬到几上,伸手,姐姐一声:
“吓,捉贼!”
小林回转身来笑了——
“我要偷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
“那个桃子你偷,你只不要动他的这个。”姐姐笑。
“怎么是他的这个呢?是我的!”
“不管是你的是他的,你且偷那个桃子我看看。”
“画的怎么偷法呢?”
最小的一个孩子说。小林笑得跑来倒在姐姐怀里了。
“我们还是去看牛儿。”孩子们说。
牛儿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一动。他们用尽种种法子逗它。小林拿草伸到它的口边,它也不以为这是主人。有一个去拉它的尾巴,他是名叫铁牛的,用了那么大的力,牛突然抱着树碰跳碰跳了,吓得大家退后好几步,石榴的花叶也撒了一阵下来,撒到牛身上,好看极了。
然而大家气愤——
“真是个铁牛!”
铁牛一溜烟跑了。
到了天快黑了,牛儿兀的叫几声,只有小林一个人在院,他也随着叫声,起初是一惊,立刻喜得什么似的,仿佛这才放心。他午饭没有吃,虽然被母亲迫着在桌上坐了一会,一心守着看牛吃不吃草。
姐姐提了水到院子里来浇花,他说:
“我忘记了!三哑叔告诉我天黑的时候,把点水牛喝哩。”
姐姐笑道:
“你牵到河里去喝。”
“好,我把它牵到河里去喝。”
说着去解绳子,但母亲也已经走出来了——
“姐姐说得玩,你就当真的了,——舀一钵水来它喝。”
小林背着牛,就在牛的身旁,站住了。
“这时候城外人多极了,你牵到河里去喝,要是人家问你是哪个送你的牛,你怎么答应呢?”
“三哑叔送的。”他斩截地说。
妈妈姐姐都笑。
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
(节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①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②三哑:原为乞丐,被史家奶奶收留,遂为史家长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送牛”是乡间邻里的古老习俗,一般至亲或者好友之间平常来往多以牛相赠。
B.三哑叔本想为牛儿准备嫩草,但“挑草不好看”,所以买桃子,足见其好面子。
C.铁牛拉牛尾巴,大家都很气愤,就是因为孩子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吓懵了。
D.牛本是史家奶奶送的,但小林以孩子视角不能明了,他认为是送牛人三哑送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哑叔一出场,与平时打扮“格外不同”,用红线将“一头蓬发”束起来,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B.作者擅长用简练的文字状物写情,如“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一个“飞”字写出轻快喜悦。
C.文章看似笔触平静,实则波澜起伏,主人公小林的心理随着牛儿的活动大起大落,引人入胜。
D.一场“送牛”活动,窥见人物活动的风俗背景,小说主题及审美追求在这风俗画中得以体现。
(3)请简析“偷桃”一节中加点的“笑”字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4)废名的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请结合文本情节及环境简要分析。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祖孝文皇帝①讳宏,献文皇帝之太子也,母曰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帝洁白有异姿,绰然有人君之表,献文尤爱异之。
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时,献文患痈,帝亲自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自胜。献文问其故,对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甚叹异之。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悖睦九族,礼敬俱深。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帝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修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军事须伐人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人苗稼无所伤践。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善射,有膂力,年十余,能以指弹碎羊髆骨;射禽兽,莫不随行所至而毙之。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北史•孝文帝纪》)【注】①孝文皇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B.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C.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D.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申,戊是天干之一,申是地支之一,干支相配可以纪年,也可纪月纪日。
B.受禅,是古代皇室册封太子或皇帝易位所举行的隆重仪式,文中指前者。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D.释义,文中指佛教经籍的要义,“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的母亲李夫人被封为文明太后,对孝文帝管教极严,曾因宦官说孝文帝的坏话而鞭打孝文帝,孝文帝并不申辩。
B.孝文帝工作勤勉,尚书所奏的案牍,他多数亲自审阅,大小百官的工作,他也留心观察,各种大型祭祀亲自参加以示诚心。
C.孝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认为国君要有所畏惧,不能作威作福,所以常常叮嘱史官真实地记录国家之事,不要有所忌讳。
D.孝文帝征讨和巡防时,不浪费人力财力,所有修造力求简化实用,因军事需要砍伐百姓的树木时,会留下丝绢作为酬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
②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5)拓跋宏谥号“孝文”,请结合其待人接物、修身治国等生平概括谥号中含“文”的原因。组卷:13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目前,全球有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干旱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
大气集水装置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①
10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以虚拟装置为模型的全球评估表明,通过太阳能集水装置白天持续运行,强烈的阳光和超过30%的湿度可充分配合,平均每天支持产生5升水。如得到广泛部署,这类装置有可能为生活在此类气候条件下的约10亿人提供安全饮用水。但③组卷:19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幅漫画带给你何种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