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龙门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发布:2024/12/26 19:0:2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

  • 1.关于营养物质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26引用:4难度:0.7
  • 2.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组卷:36引用:3难度:0.8
  • 3.下列指定微粒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组卷:147引用:5难度:0.5
  • 4.某金属有机多孔材料(MOFA)在常温常压下对CO2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并能高效催化CO2与环氧乙烷衍生物的反应,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56引用:8难度:0.9
  • 5.肉桂酸()是一种合成有机光电材料的中间体。关于肉桂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81引用:7难度:0.7
  • 6.用所给试剂与图示装置能够制取相应气体的是(夹持仪器略)(  )
    A B C D  
    X中试剂 浓硝酸 浓硫酸 双氧水 浓氨水
    Y中试剂 Cu C2H5OH MnO2 NaOH
    气体 NO2 C2H4 O2 NH3

    组卷:112引用:6难度:0.7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8分)

  • 18.SCR和NS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
    (1)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工作原理:

    ①尿素[CO(NH22]水溶液热分解为NH3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反应器中NH3还原NO2的化学方程式:
     

    ③当燃油中含硫量较高时,尾气中SO2在O2作用下会形成(NH42SO4,使催化剂中毒。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H42SO4的形成:
     

    (2)NSR(NOx储存还原)工作原理:
    NOx的储存和还原在不同时段交替进行,如图a所示。
    ①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的储存和还原。储存NOx的物质是
     

    ②用H2模拟尾气中还原性气体研究了Ba(NO32的催化还原过程,该过程分两步进行,图b表示该过程相关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一步反应消耗的H2与Ba(NO3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③还原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笑气(N2O)。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发现笑气的产生与NO有关。在有氧气存在条件下15NO与NH3以一定比例反应时,得到的笑气几乎都是15NNO.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催化剂
    15
    NNO+
     
    H2O

    组卷:18引用:2难度:0.5
  • 19.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1)实验一: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试剂a是
     

    (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资料: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所用试剂及现象是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
    SO
    2
    -
    4
    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实验二中,
    SO
    2
    -
    3
    被氧化为
    SO
    2
    -
    4
    进入D。
    实验三:探究
    SO
    2
    -
    4
    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
     
    :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做出判断的理由:
     

    ②实验三的结论:
     

    (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
    SO
    2
    -
    4
    生成。
    (6)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
     

    组卷:594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