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英才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7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审美体验来呈现。
    B.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概括了从审美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
    C.审美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获得“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D.艺术家只有开拓优雅、精致的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2)下列各项对“审美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经验不同,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令人沉醉其间的、难以言说的生命直觉。
    B.中西方美学家对审美体验虽有命名上的“妙悟”与“迷狂”等不同,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
    C.审美体验包括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其中前者是通过审美观照、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等构建的精神空间。
    D.中国古人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常在弹琴、赏花、品茗等活动中开拓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与友人会于会稽山,于茂林修竹间“极视听之娱”,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
    B.俞平伯与朱自清游历、感受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有感而发创作同题习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风姿特秀,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D.《红楼梦》中探春、宝钗等赏花、吟唱,更有林黛玉葬花时的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谈到“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三种态度,认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这三种态度分别属于哪种体验,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组卷:26引用:1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杯茶
    [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下雨了,空气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刚亮起的路灯看上去阴森森的,对过屋子里的灯光也是阴森森的。路人躲在讨厌的雨伞下,匆匆走过。罗斯玛丽感到一阵莫名的惘怅。也许应该马上回家去,吃一顿分外特备的茶点。正想到这里,一个又黑又瘦的年轻姑娘,像幽灵般出现在她身旁。
    “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夫人?”姑娘说。
          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夫——夫人。”她的声音磕磕巴巴,“能给我买一杯茶的钱吗?”
    “一杯茶?”那声音听上去又单纯又真诚,一点也不像叫花子的声音。罗斯玛丽问她:“那你一点钱也没有?”
    “一点也没有,夫人。”她答道。
    “多奇怪!”罗斯玛丽直盯着晦冥的暮色。姑娘也同样盯着她看。其实何止是奇怪!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这薄暮之中的相遇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节。假如她把这小姑娘带回家会怎么样呢?假如她真的做一件她总是在书里读到或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事,结果会怎样呢?那一定很刺激。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的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
          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罗斯玛丽伸出一只手拉住姑娘的胳膊。“我不骗你。”她笑着说。她觉得,自己笑得是那么真诚,那么和蔼。
          罗斯玛丽把姑娘带回家,有一种凯旋而归的感觉。看着自己捕回来的小猎物,她很想说,“这下我可逮住你了。”她还想让这个姑娘看看——生活中确实会发生一些奇事——神话中的仙女是有的,富人也有热心肠,女人家都是姐妹。
          姑娘一进卧房门就愣住了,她看上去有些眩晕。可罗斯玛丽对此并不介意。
    “我帮你把外套也脱了吧。”罗斯玛丽说。
          那姑娘站起身来,但她一只手扶着椅子,让罗斯玛丽拉。
          她刚要从壁炉上拿支烟,姑娘开口说话:“对不起,夫人,不吃点东西,我就不行了。”
    “天哪,瞧我多粗心!”罗斯玛丽急忙去按铃,让人送茶和白兰酒。
          姑娘满眼泪水。罗斯玛丽跪在她坐的椅子旁边。
    “别哭了,小可怜虫。”她给姑娘递过去一块花边手绢,自己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她用胳膊搂住姑娘那瘦得如同小鸟一样的双肩。
          这时,门把手转动了,菲利普回来了。
    “来得正好。”罗斯玛丽笑道,“这是我的朋友,叫——”
    “史密斯,夫人。”那个倦怠的人说道。
          罗斯玛丽随菲利普走进他的书房。
          菲利普说道:“解释一下吧,她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罗斯玛丽笑着说:“我在柯曾街碰到的。她向我讨要一杯茶钱,我就把她带回了家。”
    “但是你把她带回家到底要做什么?”菲利普嚷道。
    “待她好点,”罗斯玛丽迅速地答道,“要非常友好地对待她,照顾她。”
    “我的宝贝儿,”菲利普说道,“你是疯了,你根本就不能这么做。”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罗斯玛丽反驳道,“为什么不行?我就想这么做。还有,在书里总是能读到这种事。我决定——”
    “不过,”菲利普掐断雪茄烟头,慢条斯理地说,“她倒是美得惊人啊!”
    “美?”罗斯玛丽惊讶得脸都红了。“你真的这么认为?我——我倒没有这么想。”
    “天哪!”菲利普划了一根火柴,“她的确可爱。你再好好看看,宝贝儿。我刚进你房间就看得傻了眼。话又说回来,宝贝儿,要是我说话粗鲁和有什么不到的地方,请别见怪。不过,你待会儿得趁早告诉我一声,史密斯是否和我们一起用晚餐。”
    “你这荒唐鬼!”罗斯玛丽生气地走出了书房。但她没有去卧室,而是去了另一个房间,在写字桌前坐下。美得惊人!的确可爱!看得傻了眼!她的心怦怦直跳,像口大钟在敲。漂亮!可爱!她把自己的支票摆在面前。哦,不行,用不着支票。她打开抽屉,拿出五元现钞,看一看,又把两元放回去,撮着那三元去了卧室。
    过了半个钟头,菲利普还呆在书房里,罗斯玛丽走了进来。
    “我只想告诉你,”她说,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外国派头看着他,“史密斯小姐今晚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了。”
    “哦,怎么啦,事先有了约会吗?”
          罗斯玛丽坐在他的膝上。“她一定要走,”她说,“所以我给了那可怜虫一点钱。她要走我也不能硬逼她留下不是?”她又柔声地加了一句。
          罗斯玛丽刚刚做过头发,画黑眼圈,戴上了珍珠项链。她伸出手来捧着菲利普的脸。
    “你喜欢我吗?”她说,柔声柔气的沙哑腔调,叫他听了不安起来。
          过了一会,罗斯玛丽神情恍惚地说,“我今天看见一个迷人的小盒子,要卖二十八个金币,我可以去买吗?”
    “可以,你这个乱花钱的小东西。”
          不过这不是罗斯玛丽真正想说的话。
    “菲利普,”她把他的头贴在自己胸前,悄悄问,“我漂亮吗?”
    (选自《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选》,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罗斯玛丽空虚、无聊的心境,为下文带女乞丐回家的情节作铺垫,带女乞丐回家,以求刺激,正是空虚、无聊的反映。
    B.罗斯玛丽自信不足,担心丈夫爱上女乞丐而最终抛弃自己,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对手,她放弃了做高尚者的初衷,毫不犹豫地将女乞丐送出家门。
    C.小说写罗斯玛丽拿出五英镑“看一看”,然后“又放回了两张”,作者通过简洁的心理描写和精准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罗斯玛丽自私、虚伪的性格。
    D.菲利普听了罗斯玛丽“你喜欢我吗?”柔声柔气的腔调不安起来,因为他知道撒娇是罗斯玛丽向他讨钱的手段,她的这一次撒娇不知要让他破费多少。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揭示其所蕴含的心理实质。
    ①罗斯玛丽把姑娘带回家,有一种凯旋而归的感觉。
    ②她给姑娘递过去一块花边手绢,自己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
    (3)小说至送走贫女也可结束,可作者却安排了罗斯玛丽在丈夫怀里撒娇的结尾,这有什么深意?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22分)

  • 3.(甲)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
    (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
    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固拙用大矣/不拘
    B.聚族谋/吾尝跂望矣
    C.《畏累虚》《亢桑子》属/以明老子
    D.说吴王/具告知
    (4)下列各句中,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一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A.贼仁者谓之贼/村中少年好事者
    B.句读之不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凌万顷之茫然/求人可使报秦者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5)翻译。
    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②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组卷:35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 8.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明光中学的学生叫刘畅。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北京这座梦想之城,可谓高校林立,但是只有鄙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次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喜爱写作,并发表了多篇作品。现惠赠文章一篇,期盼能得到您的垂怜。恳请您务必考虑并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片天空,让我自由飞翔。
    明光中学 刘畅
    2019年3月20日

    组卷:25引用:2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6引用:4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