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31引用:37难度:0.8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
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紧,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紧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
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方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大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泰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因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区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外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藏在我们的笑容里,忽隐忽现。
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C.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
D.“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19引用:3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蛛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蛛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为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西蜀之去南海 去:前往 D.不逮人也 逮:及,达到
A.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B.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D.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彭端淑在文章最后把为学之人分成了四种类型,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组卷:2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8.根据提供的《青春》诗歌,在空格处填写两小节诗句,使全诗句式相似,衔接自然,内容完整。
青 春 ①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悠远辽阔,富于幻想。
②
③
④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
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组卷:1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5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
(2)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写在了计分器上,艰苦奋斗、水不言弃贯穿在努力的全过程。(李洪兴《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3)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郎平)
电影《夺冠》的热播,带领观众重温了中国女排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又一次认识了女排精神。
你是如何认识女排精神的?女排精神对你有什么影响?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郎平教练写一封信,统一署名“华兴”。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表达得体,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