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绥化九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1 8:0:9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在他《实证哲学教程》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ㅤㅤ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划分。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就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实是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二是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的,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ㅤㅤ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ㅤㅤ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可作分析对象。
ㅤㅤ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在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材料二:
ㅤㅤ《乡土中国》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社区分析”,目标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等等,也可以是宏观研究,但费孝通采用的是社会学的“社区分析”,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的认识。
ㅤㅤ1936年费孝通曾对家乡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江村经济》)。在写作《乡土中国》之前,费孝通又到广西、云南等地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了解乡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文化。《乡土中国》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本书能够成为经典,影响远远超出所属学科范围的原因。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ㅤㅤ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还应当注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材料一经筛选提炼,典型性和代表性凸显,就往“现象级”提升,以便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该书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站位和厚重的学术分量,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理论的炫耀。如何观察社会的文化的“现象”,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现象”,是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费孝通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然而他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溢出”社会学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
ㅤㅤ《乡土中国》重在客观论证,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其中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加深了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
(摘编自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是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是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学科门类。
B.现代社会学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每个具体的社区作比较分析。
C.社会分析可以从宏观研究入手,也可以从微观分析入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殊途同归,达到对各种不同社会结构格式的宏观的认识。
D.费孝通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材料,经筛选提炼,将这些材料由“现象级”提升至理论分析的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不能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它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从制度的关系和结构的格式两个层面做专门的研究分析。
B.《乡土中国》通过筛选民俗调查案例材料,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
C.《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不仅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和“接地气”,而且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与社会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D.费孝通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用科学的理论解释这些“现象”,这种方法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导读的四点建议,最适合用来阅读材料一的一项是
A.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B.读书宜先“粗”后“细”。
C.要紧的是“抓概念”。
D.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和语言风格。
(5)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学术价值。组卷:5引用:6难度:0.6
二、文学类阅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难寻母口
李 准 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来到寻母口时,已经入秋了,虽然赤杨岗离哥母口不到一百里地,他们在路上却走了一个多月。黄河发水后,遍地都是支流,再加上涨涨落落,木筏根本无法走。出来没几天,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在当地换了点粮食,开始从旱路走。一路上也不知蹚了多少条河,过了多少渡口,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在路上都被变卖光了。
到了寻母口后,他们把小车、挑子扎在一座破龙王庙里。这里是难民聚集的地方。李麦他们来到时,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往西待渡的难民。
天亮先到渡口打听了一下。听撑船的说:渡口上已经半个月不让过难民了。船都忙着运货物,船价高得吓人。一个卖馍的从西岸来到东岸,就要花两块钱。船只虽然是拨来接送难民的,却被河防军队霸占着走私运货。
小孩子们向街上跑着,他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们看着街上那些黄焦的油条和雪白的包子,嘴里馋得几乎要长出一只手来。
李麦上街转了一圈,她看着人来人往像流水一样。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心里想:看来这里还能混,当下顾嘴要紧。
她转到一家旅店门口,看见十几个跑单帮的商人,骑着满载布匹和棉纱的自行车来到门口。旅店的掌柜热情地向他们招呼着:“住店吧!到里边!到里边!有茶水,有洗脸水!”那几个跑单都的商人,进到旅店里看了看却又出来了。只听他们说:“太脏了!被子跟卖油条盖的一样!”旅店掌柜忙解释着说:“不脏啊,那都是浮灰,拍拍就掉了!”几个跑单帮的也没理他。他们说:“走,到河沿看看!”说着都骑上自行车一溜烟走了。
旅店掌柜看着生意跑了,眨巴眨巴眼睛说:“才赚了几个钱,还讲究哩!”李麦这时走过来说:“这位掌柜的,我想打问个事,你这里边拆洗被子不拆?”旅店常柜打量地一眼问:“你是哪里人?”李麦说:“我们是逃荒过来的难民,专门管拆洗被子。当天拆洗当天做好,不耽误您的生意。您要拆洗了,我们就来拿。”旅店掌柜听说当天能送来,就动了心。他说:“拆一条被子多少钱?”李麦说:“您随便,我们这都是逃荒出来的,您权当行好。给多少我们都不争。被子拆洗好您看就是了。”旅店掌柜看她说话实在,就说:“这样吧,一条被子二斤面。洗五条被子再给一条肥皂。你看行不行!”李麦说:“行,你说多少都行。我们明天来取被子吧!”旅店掌柜想了一下说:“你现在就捎走五条吧!天黑前送来。”
李麦把被子扛回龙王庙,把情形和杨杏、王跑家、凤英等讲了讲,大家都高兴地拆起被子来。李麦交代她们一定要把被子洗干净,活做好。她说:“咱们到一个生地方,头三脚难踢,全凭一个实在。”
几个妇女在河滩里把被子洗好晾干,栋了八条干净席子铺在地上套了套。晌午过后就给旅店送了去。旅店掌柜看她们把被子洗得雪白,心里高兴,给她们称了十斤面,又让她们背回十条被子。
龙王庙里有了这十斤面,各家的锅底下又冒烟了。妇女们看有了营生,走路也有劲了,说话也有音了,到了晚上,大家围在一块商量怎么办。
长松、春义和王跑等几个男的也到街上转了转。他们看着这个渡口眼花缭乱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里没有地种,能干啥呢?
长松说:“咱在这个地方不行,卖个开水也得张嘴吆喝!咱张不开嘴。”
王跑说:“我看好了点事。到东大路上赶脚。反正我有条驴。”徐秋斋说:“你不怕,王跑,你还会个木匠手艺,在这里木匠还能闲住?我明天也上街,把我的卦摊摆出来。”天亮说:“算了吧,大爷,兵荒马乱的谁还算卦?”徐秋斋说:“咳,越是这年景,问吉凶的人越多。好歹还能赚个馍吃。”
春义抱着头没吭声,他深深感到自己在这里是“百拙无一能”。蓝五也叹了口气说:“我到这儿,真是老水车掉在井里边——踢腾不开了!”
李麦说:“咱们不要发愁,明天我再到街上瞅瞅。是鸡都带着两只爪,是人都长着两只手。只要不怕出力,还能顾不住个嘴?咱出来门,头一条就是不能脸热怕丢人!你就是打个小工,也得张嘴问问喊喊,要不你在街上转一百圈,人家也不知道你是干啥的。在这集镇码头上混,全凭一个嘴勤腿勤。咱们大伙都要打起精神干,能积攒点粮食,咱们就能上路了。”
申奶奶也有点精神了,她说:“天亮他娘,这些小孩们也得给他们安排个营生,能吃在外,就省在家。明天我领着他们到街上要饭去。你们各家都给自己孩子准备个篮子,准备个碗。”
李麦说:“婶子,也好,明天你就领着他们去吧!反正要一口得一口,要饭碗孩子们该拿也得拿。”
夜里,一群孩子围着申奶奶。申奶妈给他们讲着要饭知识。她说着:“……到那些饭摊子前要饭的时候,向买饭的要,别向卖饭的要。要饭得先学会喊叫,比如见年纪大一点的人,就说:‘行行好吧!大爷!’‘给俺一口吧!大爷!’见年轻一点的就喊大叔,见老婆们,就喊奶奶,年轻一点,盘着头的就喊婶子、大娘,没盘头留着辫子的,喊人家个姑姑……另外要的时候,要学得有眼色一点。等着人家快吃完了,也快吃饱了,再把碗伸过去,他剩一点就给你了。人家刚买了一盘包子、一碗面条还没有吃,你就伸着去要,人家就不会给咱了!……”
申奶奶一句一句地教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瞪着小黑眼珠用心地听着,他们像上课听讲一样,不过这个课的内容既不是加减乘除,也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渍退南通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水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本文为节选内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那个时代饱受磨难的贫苦百姓群像,李麦、徐秋斋、长松、春义和王跑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共性突出缺少个性。
B.李麦上街转悠,她在旅店门口看到客人因嫌弃被子太脏而走了,就请求掌柜给她拆洗被子的机会,她的处境打动了掌柜。
C.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李麦看到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后,“看来这里还能混”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精明。
D.申奶奶准备领着孩子们到街上要饭去,让各家给孩子准备个篮子和碗,申奶奶一句一句地教着这些孩子们些要饭知识。
(2)关于文中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逃难到寻母口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一起逃难,赤杨岗距寻母口的路程不到一百里,他们却走了一个多月才来到寻母口,此时已经入秋了。
B.逃难路上木筏不管用,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换粮食,开始走旱路。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被变卖光了。
C.到了寻母口后,他们聚集到龙王庙里,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难民,他们将和这些难民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居住下去。
D.黄河发水后,支流遍地,逃难的百姓成群结队,河防军队却不顾难民死活,趁机把拨来接送难民的船只霸占着走私运货。
(3)有评论家认为《黄河东流去》的语言“带有河南农村的乡土气息,而淘洗了过于生僻粗野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的语言特点。
(4)《黄河东流去》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李准在卷首写道,“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小说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生命力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5难度:0.5
六、语用综合题【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所谓“孔乙己文学”,就是在高失业率、工作难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以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认为自己就是小说《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而那一纸学历则是“孔乙己身上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背后,混杂着当代青年的困惑、焦虑、迷茫。面对压力,青年人要相信天道酬勤;与此同时,① ,给青年人多减减负、加加油,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这个时代的诸多年轻人,② 。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其实,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才是真正的“长衫”。③ ,才能真正奋力奔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
B.《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
C.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
D.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8引用:8难度:0.5
七、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曾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来形容中国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这是治国理政的黄金准则,也是每一个时代建设者应秉持的人生准则。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