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宁夏银川六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三)

发布:2024/11/5 1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
    B.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流行。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D.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跟西方的分餐制有区别,中国的分餐制是礼仪等级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分餐制则有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考虑。

    组卷:12引用:8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约车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以手机APP为主要服务平台、为具有出行需求的顾客和具有出行服务资格与能力的驾驶员提供信息沟通和服务连接的新型商业运行模式。网约车以其在效率、价格等多方面的优势,有效缓解了出行难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谈及时网约车的态度,几乎所有人都持着包容的态度,正是得益于这一共识,依托子互联网经济的网约车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
          互联网出行在各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
    材料二:
          滴滴因为顺风车遇害事件的安全整改还没结束,现在又不得不面对巨额亏损的问题了。
          根据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称,2018年上半年滴滴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其中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投入达117.8亿元,已经达到2017年全年的65%。
          不过滴滴顺风车现在已经无限期下线,这对巨额亏损的滴滴来说可谓雪上加霜。顺风车在2017年给滴滴带来8亿元利润,是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如今,下线顺风车业务,使得滴滴损失大约3000万司机,运力削减明显。从与一众网约车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到收购Uber中国一家独大,6年来滴滴仍未实现盈利,与Uber中国一样,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
          滴滴和Uber中国等进行打车大战时,比拼的就是谁家的补贴力度比较大。最终滴滴拖死了大部分对手,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在收购Uber中国后,滴滴也曾把战略转向“修炼内功”,减少补贴,提高用户数量,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但很快滴滴又不得不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因为从2017年开始,美团、首汽等公司都陆续进入网约车市场。美团打车凭借对乘客每单补贴,对司机抽取远低于滴滴的分成,在上海上线3天就占领了超过30%的市场份额,滴滴很快也以各种优惠补贴回应。全靠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难以持续,共享单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不补贴乘客,但司机的补贴必须要有,尤其是在司机已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顺风车遇害事件后,政府对于网约车的监管收紧,以北京为例,想要在北京从事网约车行业,需要拥有本市户籍、本市牌照,司机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对于滴滴来说,要想实现盈利,需要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的订单,但这一切的重要基础是充足的运力,在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滴滴的运力将进一步下降,使得滴滴面临更大的压力。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三: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出行交易规模走势
          网约车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管是有多大的空间,归根结底都要围绕为用户服务这一核心,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户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的愿景。以5年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国的交通互联网将会更加蓬勃的发展,以未来30年的维度来看,技术的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至于网约车是否能走远走好,就得交给时间去考量了。
    (摘自《中国网约车产业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1)据材料,对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给滴滴公司带来的影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顺风车无限期下线。加剧了滴滴公司的亏损状态。
    B.下线顺风车业务,使得滴滴损失了大约3000万司机,运力削减明显。
    C.政府对网约车监管收紧,司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导致难保充足运力。
    D.滴滴改变原来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重新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约车有效缓解出行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绝大多数人对网约车持包容的态度,从而使其市场发展迅速。
    B.从成立至今,滴滴公司一直通过烧钱补贴和收购对手公司等手段来抢占市场,所以从未盈利,表明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
    C.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滴滴公司在司机越来越少、运力削减的情况下,选择不给乘客补贴,而加大对其司机的补贴力度。
    D.网约车具有效率、价格等多方面优势,其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户出行更美好,网约车应该会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发展越来越好。
    (3)结合材料,就网约车公司的经营提两条建设性意见。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平静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关于“我”用过很多名字,经常搬家,“我”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等等情节的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制造了悬念,暗示了“我”的爸爸妈妈的真实身份。
    B.“我”常常被爸爸妈妈锁在家里,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忽略和限制。
    C.“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这些描写都呈现了“我”被压抑和倍感恐惧的内心感受。
    D.文章以孩子们的呼喊“妈妈”结尾,表现出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孩子们在组织的照顾下重获温暖与爱护。
    (2)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3)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组卷:13引用:10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直播、智能手机、经典阅读、热播剧、动漫、手游、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