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7:0:2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 1.默写。
    (1)诗文名篇,寄寓着情思和感悟,融进民族文化的血脉。我们诵读经典,可以在“
     
     
    ”的辗转难眠中,看出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关雎》):可以在“
     
     
    ”的冷落和结霜的秋景中,感受萧瑟凄清的气氛(《蒹葭》):可以在“
     
     
    ”的视觉、听觉描写中,体会陶渊明对安宁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为我们徐徐展开从煌煌京城到缥缈巴蜀的画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组卷:32引用:3难度:0.8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ㅤㅤ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chóu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以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óu
     
    神作乐
    一唱众
     

     

    并行不bèi
     

    (2)请你写出一个结构类型与“回肠荡气”相同的短语
     

    (3)请将文段中划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一部为中学生水平的青年读者写作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B.作者对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性。
    C.《<诗经>第四》中认为,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节奏要求和传播方式。
    D.文段中“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歌谣经众人聚唱后,数量越来越多。

    组卷:22引用:1难度:0.7

二、阅读。

  •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ㅤㅤ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ㅤㅤ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ㅤㅤ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ㅤㅤ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选自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有删减)【注】①罅(xià):缝隙,裂缝。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日光下 澈:
     
    ②悄怆幽 邃:
     
    ③怒石横激 如:
     
    ④而犹不忍 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疾趋,度石罅,瀑见。
    (3)【甲】【乙】两文写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用原文中的词填空)。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写作。

  • 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最好的“戏”与最好的“豆”,是“乐土”留给少年迅哥儿成长的印记,相信正当少年的你们也有某段经历,让你的心灵里长出一朵“最好”的花,让你时时回味。
    ㅤㅤ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请以“最好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