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和绘画、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的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艺术之间的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有人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作“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理斯多德、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廖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
文学在各门艺术中既占有这样独特地位,它的媒介既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而它的范围又这样广阔。这些事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在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当文学家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不要把文学看作高不可攀。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些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唐人只说“书画异名而同体”。自宋以后,评论家就强调诗和画异体而同貌。例如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中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中的“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无声诗”即“有形诗”和“有声画”即“无形画”的对比和西洋传统的诗、画对比,用意相类。古希腊诗人说过“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西塞罗的一部修辞学里提到“正如诗是说话的画,画该是静默的诗”。“不语诗”“能言画”和中国的“无声诗”“有声画”是同一回事。因为“声”在这里不指音响,就像旧小说里“不作声”,旧戏曲里“禁声!禁声!”的那个“声”字。古罗马诗人霍拉斯的名句“诗会像画”,经后人断章取义,理解作“诗原如画”。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谓“诗画本一律”。诗、画是孪生姊妹的说法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莱辛所要扫除的绊脚石。因为由他看来,诗、画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它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重要理论问题。
(摘编自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B.时间艺术以叙事抒情,写动态为其主要功用,描绘事物先后承续的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
C.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修辞学,我国文论诗论盛行,再次证明文学是一门地位的艺术门类。
D.莱辛认为诗画不仅是姊妹艺术,而且是孪生姊妹,而这一说法也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之所以说是观念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因为语言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人对事物的观念。
B.只要有文学工具,有文学材料,同时又足够努力,文学并非高不可攀,人人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是文学家。
C.中国的“无形画”“有形诗”,“有声画”“无声诗”,西方的“不语诗”“能言画”都证明“诗画本一律”。
D.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强调有诗画共同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所只有的特殊性。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张舜民“诗是无形画”观点的一项是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中认为“诗画本一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南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一条狗激烈的在她背后叫着。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旧时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那么在这个小城里,另外难道还会有什么事等候他吗?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注释】《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小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肖像、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在故事情节上特意做了很多的设计,给人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的描写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小城中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2)对文本有关内容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邮差先生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一处情节表现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B.“小米饭”“大头菜”用来代指云南、甘肃,“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表明小城人虽然不了解,但也看不起的那种自大性格。
C.“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表明邮差先生借职务之便常常窥视收件人的生活,这是小城生活的不便之处,也是作者要批判的地方。
D.“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中的破折号,起语意转折的作用。将送来的不好消息省略,表现小城中人们思想的迷信。
(3)小说以“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师陀先生的小说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请从这篇小说语言、情节和主题的特点的角度。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视力日,视力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① ,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就在不少孩子戴上“小眼镜”之时,② 。全校536名学生无一人近视,所有孩子视力全在5.0或以上,其中视力最好的能轻松看到5.3(2.0),也就是大家常形容的飞行员视力。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保护好孩子视力是所有人的共识。校长孙付标说:“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是我们这代‘眼镜教师’最想给他们的礼物,”③ :学生不能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孩子们每天睡足10个半小时;营养均衡;学校周边绿水青山,校内绿植环绕;眼保健操与读写姿势正确。孙付标特别强调了一条独门秘籍——孩子们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
湾塘小学“零近视”的经验做法,让更多家长、老师认识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滴水可见太阳,保护好孩子明亮的眼睛,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他发现人们住在山洞里,饥寒交迫;他们被野兽捕食,甚至彼此猎食——他们实在是一切生物中最可怜的了。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D.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七律•冬云》“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黄石公三略》 敬仰英雄、传承英雄的精神血脉已成为当代青年的自觉追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致敬英雄”的主题演讲比赛上与同学分享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