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一中高考语文段考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叙事有一个基本原理: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中间存在某种互相维系、互相融合的东西,这就是中国“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作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致中和”体现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整体性,一是动力性。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极为重视结构的整体性。金圣叹就十分注重叙事的内在结构,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这是一种在欣赏和诠释作品中着眼微观、指向宏观的分析方法。他评注《水浒传》时说:“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正是由于金圣叹对叙事结构的洞明和把握,他才从凝固的文字中,始终看到动态的潜在的结构穿插交互,为叙事成分的组合和连接起到或隐或显的作用,并称之“草蛇灰线”,“骤看之,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过去讲到“结构”是静态的描述,是文本最后形成的模式,而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第一次揭示了“结构动词性”,“结构是沟通写作行为和目标之间的模样和体制”。事实上,写作的第一笔就要考虑到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追求结构的完成。这“第一笔”更多的是叙事思维中的东西,而“最后一笔”则几乎是文本的叙事模式。从叙事思维到叙事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体现出结构的动力性特点。
把结构视为“生命形式”,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动力性,是“致中和”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直接表现。恰如杨义先生提炼古代文论的术语所进行的现代解释:“读中国叙事作品是不能忽视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思维方式,是不能忽视哲理性结构和技巧性结构相互呼应的双重构成的。不然,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解读清楚其深层的文化密码。”例如《三国演义》的结构之道,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三国鼎立和演进,直至归晋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结构之技是以蜀汉为中心,特别是以诸葛亮出山到命归五丈原为叙事焦点,展开故事,而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的叙事方式。
人们形象地将《三国演义》比作块状结构,就像人们将《水浒传》比作链状结构,将《红楼梦》比作网状结构,虽然比喻有时是蹩脚的,但它说明一个道理,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并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形态。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最为常见的表现是潜隐结构与显层结构,这同西方叙事学讲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在叙事形态上有相通或相近的一面,但西方叙事学纯形式研究缺少中国叙事学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而我们的结构之道本身就蕴含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叙事学创建述略——兼评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从明初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诞生,到最高峰《红楼梦》问世,章回体一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唯一的文体形式。这与其本身的叙事优势有关。例如它有很强的自由度,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自由地出入,纵横捭阖,毫无拘束,它可以用“话说”、“却说”等套语随时转换情节线索,显得条理分明。故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每部经典作品都描写了几百个人物,而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观性太强,易使作品单纯成为情节的工具,形成一种非常固定的叙事模式,缺乏形式上的变化,很不利于小说的发展。
西方古典长篇小说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叙事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之中。纵观其结构发展历史,从一条绳子结构到双线索结构,到多线索交叉的网状结构,再到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结构,西方的小说家们一直在尝试着打破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以期更充分地反映他们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中西长篇小说结构模式差异明显,究其原因,不但与小说的渊源有关,还反映出中西方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长篇小说很大程度上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史传中对人物一生的业绩不仅叙述详尽,而且还有许多相关资料作为旁证:由于与话本的口头文学传统密切相关,为了让听众厘清情节,作家不断提醒读者,因而书中常有“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套语,使得小说首尾相连,且脉络分明。这样导致结构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如西方那样重要。
与之相比,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小说结构,其渊源《伊利亚特》的结构就设计得非常精巧,后世之仿效者也很少有从开端一直写到结局的简单结构。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制造曲折与波澜,借以突出主要情节以吸引读者,进而引发读者对作品主题的深沉思考与想象。
其次,小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小说家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因而十分注重秩序和稳定。在这种哲学观念的主导下,人们缺少开拓和变革的精神,就造成了秩序井然、非常稳定的章回体小说结构。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多种哲学思潮的产生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作家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结构模式来反映日趋复杂的现实生活,最终便形成了新模式、新结构层出不穷的局面。
(摘编自文彬彬《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中和”是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影响着中国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中国叙事思想的认识。
B.金圣叹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主张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抛弃外在的形式,注重精神与事理的分析。
C.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描写几百个人物却没有凌乱的感觉,得益于叙事自由、能够随时转换情节线索等叙事优势。
D.“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套语,使中国古典小说首尾相连,脉络分明,但也消减了结构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说《水浒传》七十回“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意在说明《水浒传》与《论语》在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
B.西方叙事学缺少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由此可知,西方叙事作品缺乏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C.西方古典长篇小说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叙事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这主要是受西方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影响。
D.文艺复兴以来,作家们创造出新的结构模式,这一现象证明了多种哲学思潮能够促进思维方式变革,进而影响文学创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叙述技巧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对人物命运进行了暗示,读者在几十回章节后可以找到它的真实的结果。
B.《水浒传》中,武松离开柴进庄上,至阳谷县景阳冈,“一路将哨棒出色描写”,以表现武松无时无刻不携带哨棒以为防身之用。
C.《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遇害,欲亲统大军伐吴,他向青城山隐士李意求谶。李意画兵器40余张皆撕毁,又写一“白”字留下。
D.《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时,看着两根灯草,伸出两个手指,不肯咽气,他的妻子领会他的意思,熄灭一根灯草后,他才死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中国叙事作品“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请从《水浒传》《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作品加以分析。组卷:14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萨赫勒大荒原。”萨哈说,“穿过去就是我们的驻地了。”
这里不像新疆的戈壁滩,也不像内蒙古的大草原,简直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一堆堆,一丛丛,像是一个又一个部落。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都仿佛相处了千年,早已经看腻了彼此,却又不得不互相为邻,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
一路颠簸,但长途旅行的疲倦,还是让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郭在血色的夕阳下,在荒原的那一头,微笑着向我招手,我努力向他奔去……
我是被萨哈的一个急刹车惊醒的。我睁开眼睛,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了劫匪。
萨哈倒很镇定,伸头出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
那个叫尼可的男人走过来跟萨哈哗哗啦啦地说:“我等你们两天了。如果今天等不到你,我会疯掉的。”
萨哈扭头对我解释说,一个熟人……郭医生给他的老祖母做过手术。
尼可朝我草草地瞧了一眼,对我说:“他是我爸。”我仔细一对比,他们还真有几分像。尼可虽然长得很高,脸也黑得成熟,但仔细一看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萨哈知道无法隐瞒,耸耸肩对我说:“是的,他是我儿子。”
萨哈说:“祖母还好吗?”尼可说:“情况很不好!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
萨哈说:“你告诉她,还早呢,不要急着上天堂。”
“祖母还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驱魔。”
萨哈说:“没……没必要。”
尼可说:“祖母说了,她必须救郭医生。”尼可固执起来比父亲萨哈更倔。
尼可的目光越过萨哈落在我的脸上,他从我的帽子认出我的身份了:“你是中国医生?”
我向他点头致意。他向我露出纯真而谦卑的笑容。
“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
“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
萨哈看了我一眼,希望我出语相助。我挤出笑容对尼可说:“是真的。郭医生休息几天就回来。”
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着,却突然瘫倒在路边。
萨哈和我跳下车,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
“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
“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
萨哈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送到尼可的嘴里。尼可狼吞虎咽把粟饼吃完,喝了我递给他的半瓶水,脸上慢慢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像一根快要枯死的草被甘露唤醒。
我和萨哈要走了。尼可突然有点儿舍不得,走近我拉住我的手,胆怯而害羞地对我说:
“我……我想跟你去津德尔……”
萨哈突然恼羞成怒,一把打掉尼可拉着我的手,厉声地命令他:“你还想干什么?回家去!”
我惊愕地看着不近人情的萨哈,有点儿意外,而且很尴尬。
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
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掉头,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
萨哈没有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
“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我的导师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继续往前开,平静地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走出荒原!”
我把语气放得柔软,恳请萨哈:“尼可是你的儿子。”
萨哈说:“这里到处都有疾病,每天都有人死去。在死亡面前人人是公平的。”
“你看看这个大荒原,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年都要枯死一次。但用不着担心,到了明年春天,荒原上的一切又会重生。”
我乞求萨哈:“回头吧,救救尼可。”萨哈不为所动,淡淡地对我说:“你们中国医疗队,已经救了我的两个儿子,治好了我的老母亲,如果我再让你们救尼可,村里的人会说我替你们开车是为了谋私利、得好处。我宁愿死也不能那样做。”
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车子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瞪他时,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
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抵达津德尔驻地时,已经是繁星满天,月牙挂在头顶上。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赫勒荒原环境极其恶劣,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环境,有利于表现人物精神。
B.萨哈不想让“我”知道他和尼可的关系,含有不愿意因为家人影响工作的心理。
C.能将谎言说得一气呵成,既表现萨哈的无奈,又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
D.萨哈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如认为生命平等,尊重生死轮替的法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萨哈护送接替老郭的“我”穿越萨赫勒荒原去津德尔驻地,暗线是老郭和尼可祖母的故事。
B.尼可“向我露出纯真而谦卑的笑容”的神态表现,既表现了尼可淳朴、腼腆的性格,又表现出他对中国医生的好感与敬意。
C.尼可祖母让尼克等候萨哈,要求再去津德尔看郭医生,为他驱魔的情节,从侧面反映出郭医生赢得了非洲人民深深的爱戴。
D.结尾对繁星与月牙的描写,有浓烈的抒情意味,既烘托了穿越萨赫勒荒原的艰难,又传递出到达驻地后内心的轻松与喜悦。
(3)小说在塑造萨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加以阐释,并分析其效果。
(4)“人道主义”是关心人的生命、生存状况的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请分析文本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组卷:3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虽然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对身体有危害,但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对他们驻留时间要求会日益增加。因此,航天专家正在积极研究论证,基于现有技术解决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要面临的问题。
①_____。虽然载人登火往返飞行时间长,但仍然有缩短任务时间的余地。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适当增加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可以将飞行时间缩短,这样能显著减少航天员暴露在行星际空间、直面高能辐射的危险。
其次,失重问题严重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②_____,冯布劳恩曾设想了巨型环形空间站,通过自转的离心力模拟重力,即人工重力来抵抗失重。
再者,心理因素也是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的大敌。③_____,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因此,航天专家提出建造更大、更舒适的居住舱,为航天员提供更安逸的生活空间,尽力缓解航天员心理问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个判断句概括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组卷:38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三学生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5引用:1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