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景博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8 4: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由于使用者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是连续的,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无论是在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空间上,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前提的,是一种耦合关系。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审视城市建筑,建筑的城市价值不可小看。
城市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建筑的空间应该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交往场所,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这样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弥补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这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耦合的重要途径。而建筑正是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城市价值。
建筑一方面作为物质实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空间限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物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功能支持和视觉景观的作用。
建筑在城市广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说:“广场是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中,建筑的立面或者整个建筑实体成为广场边围要素,起到了围合空间的作用,对限定广场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从尺寸、形态、肌理、开口、功能上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也是广场活动重要的行为支撑,因为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比如一个纪念性广场 (天安门广场) 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 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又如:广场周边建筑形态特征也会对广场产生强烈的影响,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令广场空间具有动感、充满生动活跃的气氛,而对称性的建筑形态则产生权威感,强化广场的空间轴线和方向性。
在城市中,城市与建筑通过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街道上来回穿梭,街道空间既是步行交通空间也是交往空间,街道上充满了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但是,机动车成为街道主角的这一变化,改变了街道的尺度和亲切宜人的气氛;使得街道原有的交往功能逐渐弱化,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也大大减弱。恢复街道空间本色,应该至少在一定区域内设置步行优先的道路,或者至少让建筑对机动车道的人行道空间进行耦合作用,优化步行空间使之成为街道。
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限定了街道空间,对街道空间的良好尺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街道获得界面的连续性和良好的空间尺度。同时,城市建筑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建筑周围的空间、建筑的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使街道空间有适度延伸,使街道空间增加可以让人驻留的空间节点,成为街道交往空间的补充和发展。
城市建筑除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和街道具有重要意义外,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使得相邻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现相邻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的同时,也带来其职能的交叉和渗透。这种建筑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能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
城市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空间的限定者、空间的创造者,离开建筑的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将失去色彩,将会减弱对公众城市生活的支持度。实现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正是让建筑回归其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摘编自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的城市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B.只要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就能获得内外相互渗透的连续城市公共空间。
C.建筑作为城市广场的要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
D.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一方面限定了街道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需起到城市公共空间作用这一观点。
B.文章第四段以天安门广场和大拇指广场为例,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C.文章在阐述建筑对街道空间的作用时,使用“大大”“至少”“一定”等词,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D.文章从城市广场、街道空间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B.以机动车为主的街道空间,会弱化其原有的交往功能,并减弱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
C.对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能完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D.相邻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组卷:4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的故园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举办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几点建议。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
“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姓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招呼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 玲“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今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者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
B.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D.文本一着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皮,角度虽异,传神则同。
(2)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3)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怀形象的?并据此概括“速写”的文体特征。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我们的生命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两句话我很欣赏:生命是一种过程,① 。
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有次我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黄河水,放在路边,我发现,四分之三已经变成了清澈的水,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假如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幸福和快乐,而把沉淀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当你摇晃一下,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② ,四分之一的痛苦和烦恼沉淀,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是幸福和快乐。
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作为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确实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只要你在做的时候,他就不能算成功。我认为我自己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在于我有一种心态: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对于你做事情来说,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在社会人的眼中,是成功的惟一的标准!但如果你为了一个事业目标已经竭尽全力,③ ,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
——俞敏洪演讲稿(有删改)(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最后一段开头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承上启下,使演讲层次分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B.作者将生活中的挫折说成“摔倒”,用词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符合演讲稿通俗易懂、有感染力的特点。
C.作为一篇演讲稿,灵活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D.文中划线句中的冒号作用为引出下文:逗号可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显。组卷:9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