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课 胠箧》2021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复召为中书舍人,至泅州,上书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万一猖獗而南,六飞【注】岂能无警,乞早赐行幸。西兵骁勇,宜留以为卫。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时李纲已议营南阳,珏未嘉也。既至,极言南阳兵弱财单,乘舆无所取给,乞驻跸金陵以待敌。汪伯彦、黄潜善皆主幸东南,帝遂如扬州。潜善兄潜厚除户部尚书,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张悫谕旨,珏论如初。诏潜厚提举醴泉观。
迁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言:“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虚大入,帝亟如临安,以珏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宣州。俄复为吏部侍郎。
隆佑大后奉神主如江西,诏珏为端明殿学士、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县,卫兵皆溃,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自劾,逾岭俟命,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延寿论不已,责授秘书少监,贬衡州。绍兴元年,许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于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注】六飞: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文中指皇帝。
(1)下列对文中嘶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淮甸备敌/兵食为先/夸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B.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C.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D.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
C.博士,古代多指博古通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常用作学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各谘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D.跸,初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帝王出行时所经过的道路称为跸道,清道的吆喝声称为跸声。后常用“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珏敢于直谏。初游太学,写信向中书舍人邹浩直言进谏,力陈当今诸多弊病,希望邹浩能够有所作为,得到认可。后来刘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B.刘珏深谋远虑。担任中书舍人之职时,看到金兵对皇帝所处之地谢有威胁,力主迁徙。后来皇帝接受汪伯彦、黄潜着提的前往东南的建议,停驻扬州。
C.刘珏对战事有远见。任吏部侍郎时,认为在兵力安排与城池防御方面问题突出,战斗力不强一旦金兵^侵,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刘珏勇于承担责任。在随同隆祜太后到江西时,遭到金兵追击,卫兵溃散,情势危急,刘珏护太后到虔州。后刘珏主动上书请求处罚,为此事担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
②已而金人过乘虚大入,帝亟如临安,以珏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宣州。组卷:1引用:2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不满 D.吾非至于之子门则殆矣 殆:危险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组卷:3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外篇•天运第十四)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之则仰 舍:放下 B.其犹柤梨橘柚邪 犹:像 C.观古今之异 异:差异 D.其里之富人见之 里:心里
①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②而夫子其穷哉 ③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 ④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桔槔俯仰由人,所以,它降落和升起都不会因人而获罪。此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B.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是谨慎于求同,而是谨慎于求治,可见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
C.短文写里之丑人模仿西施,吓退了所见之人。虽批评了其机械照搬,盲目模仿,但也赞美了她对美的追求精神。
D.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懂得应变自然规律,不使自己陷入困境。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②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组卷:10引用:3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渚:水中沙洲。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莫:没有。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子:这里指海神若。
(2)对下列各句中的“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
B.“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自喜”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字,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C.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D.《秋水》一文可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组卷:9引用:2难度:0.7 -
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冥灵:树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以久 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羊角:旋风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穷发:最北的地方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组卷:8引用:3难度:0.7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卫有恶人焉 恶人:不善良的人 B.丈夫与之处者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C.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 妇人:这里泛指成年女子 D.泛然而若辞 泛然:这里形容漫不经心的样子 A.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不可入于灵府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C.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 今吾闻至人之言 D.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A.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B.果以恶骇天下
C.其脆易泮
D.少仲尼之闻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骀它虽然丑得让人惊骇,但他以高尚的德行养成了他内心的纯和,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潜能,也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魅力。
B.这则故事意在表明庄子“道”的思想,一个人不管相貌如何,只要道德充实,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受人追捧、受人尊敬的人。
C.庄子在叙述故事时,描写人物鲜明独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写哀骀它,运用比喻手法,使这一形象生动而又有个性。
D.这则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相貌的美丑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心灵美好,才能够真正彰显其人格魅力。组卷:0引用:2难度:0.6 -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①,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②,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③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④.其知憯于蛎虿之尾⑤,鲜规之兽⑥,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注】①竞:竞争。②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③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④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⑤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⑥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小子少进 少:年轻 B.而民不非 非:非议 C.以天下大骇 骇:惊扰 D.犹自以为圣人 犹:还
A.人有心而兵有顺
B.而乱莫甚焉
C.而犹自以为圣人
D.而今乎妇女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B.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C.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D.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老子对子贡谈三皇五帝治天下的事,表达了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B.从老子的言论和子贡的表现可看出老子对儒家学说持反对的态度。
C.三皇五帝自以为是圣人,所以老子对他们是不是可耻和有没有羞耻之心不敢确定。
D.老子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与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组卷:14引用:3难度:0.7
二、选择题
-
8.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3难度:0.8 -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彼且奚适也组卷:0引用:2难度:0.9 -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9 -
11.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何为者邪组卷:0引用:1难度:0.8 -
12.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2难度:0.9 -
13.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2难度:0.9 -
1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与之友组卷:1引用:1难度:0.9 -
1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三、语言表达
-
44.如图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China Life)的标志,请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展开想象,阐释一下你对这个标志寓意的理解。
组卷:1引用:2难度:0.9 -
4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前后构成对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井底的蛙,当你自在得意时,天空便小了;空中的鹰,当你搏击苍穹时,宇宙就大了。组卷: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