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四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6 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
          文学是人学,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到山水田园诗,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古人所写的一系列景物记、游记等,从战国时的《山海经》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到明代的《徐霞客游记》,这些记述山川河流、游历感悟,描写花鸟虫鱼、动物植物和大千世界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基本面貌。
          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盛。由于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滥采等现象,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也随之出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都旨在揭示生态毁坏以及水资源、大气和河流污染的危害。生态文学还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的植物文学、以动物作为主角或描写对象的动物文学。在动物文学里,动物小说一枝独秀,从姜戎的《狼图腾》到杨志军的《藏獒》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在儿童文学中,沈石溪和黑鹤等人的动物小说,拥有广泛的少儿读者。为江河湖海洋等“泛生命体”作传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徐刚的《长江传》,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传》等。
          在中国,生态文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勃兴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保障。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这些主题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态文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正面描写生态文明进步的文学作品。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材料二:
          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生态文学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义是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生态文学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很显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如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我国古代也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社会责任是反映现实、抚慰人生、启发思考,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态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B.“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包括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理念。
    C.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狼图腾》《藏獒》等动物小说,一度在生态文学中一枝独秀、异彩纷呈。
    D.作者引用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是为了证明与中国“天人和一”“和合共生”等理念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中国先秦的生态文学,可以借助《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资源。
    B.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哲学与美学基础,就是指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生态伦理学之父提出的“大地伦理”理念,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是平等的。
    D.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包括生态危机、人对自然的穷奢极欲以及人类成为自然征服者的角色等。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结构严谨,提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后,从历史发展、理论背景、题材内容等方面突出了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B.材料一运用了例证法,作者列举《诗经》《楚辞》《山海经》《小石潭记》等作品,展示了生态文学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写作内容。
    C.材料一最后一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D.材料二采用了引证法,借利奥波德的相关表述,指出生态文学追求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重构二者的和谐关系。
    (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要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文明的不同。
    (5)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的内涵。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堡留情
    蒋子龙
          ①到横山须先看古堡,并非因横山多古堡,而是横山的历史文化多半留在一个个式样各异的古堡里。
          ②我们午后到横山,未在县城停留便直奔响水堡。既名“响水”,一定跟水有关,古堡建在无定河一个臂湾的山峰上,北、东两面临河傍水,城堡依山顺势而建,层层递进,步步升高,是方圆数十里的制高点。登上古堡,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古边塞的莽莽铁岭、万里风烟,尽收眼底。结冰的无定河如一条白练,围绕于堡下。东侧是龙泉大寺,寺前石阶陡峭,直抵山顶;隔河相望是盘龙寺,“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眺若踞水中,状如盘龙……”两座大庙祥云弥漫,瑞气交融,佑护着响水堡。
          ③古堡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城墙依山势蜿蜒,周长约1700米,设有四座城门,内有瓮城,以青砖、石块包砌。城堡内有普通的民居、窑洞,也有窑洞四合院,于明清两代不断地得到修补、加固。响水堡人曹子正,于乙酉科(1885年)拔贡为为官,曾写《盘龙诗》描摹家乡风貌:“桥水响流双浪开,寺龙盘塔绕河来。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当年的响水堡竟是一处塞北水乡的胜景,两岸垂柳,渔樵两利,富庶而宁静。
          ④我们依次又看了建于宋元时期的军事要冲波罗古堡、一向被视为“横山龙脉”的狄青塬、秦长城及秦直道、古银州古城、仰韶文化重镇贾大峁等等。古堡看的越多就越好奇:横山为什么会留存下这么多古堡?整个陕西省地图,极像秦陵出土的兵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马俑的头。在中国古代,兵马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横山的古堡,实际就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结合。
          ⑤在1949年之前的数千年里,横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西北国防重镇、军事要塞,历朝历代的兴亡史,都少不了横山浓墨重彩的一笔。横山古堡的城墙,也可以说是中国西北部的大围墙。可是,任何墙都不能真正挡住想进去的人。还有一句老话说得也不错,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信就让我们从头说说中国的这道大墙,特别是横山这一段。
          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秦直道,从秦都咸阳直通阴山下九原郡,全长900公里,沿途所经县境中惟横山里程最长,途经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再加上五里一墩,十里一台,是中国第一条国防公路。直道是为了出兵快捷,秦长城是最大的墙,为了挡住来犯之敌。然而,从横山县发家的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立为大夏天王,率兵夺取长安,在灞上称帝,建都统万。秦直道或许还为战事提供了些许便利,秦长城却几乎被战争忽略,无人提及。倒是对赫连勃勃,至今人们还在谈论,说他为政虽残暴酷烈,但雄略过人,他的统治对推动横山一带的农牧业发展和城防建设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及当地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也是吸引我们细看一个个古堡的缘由。
          ⑦过了一百多年,隋末的鹰扬郎将梁师都,在横山西部的古夏州起兵,一会儿自称皇帝,立国号梁,一会儿又向突厥称臣,后被唐太宗派将剿杀。横山石窑沟的李自成横空出世,自命“闯王”,竟“闯”翻了大明王朝,引来了清朝300年的统治。
          ⑧此外还有许多文才武略之士、一代俊杰,从横山的古堡或窑洞里走向历史舞台,创造或改变了历史。如宇文恺、张浦、狄青、杨宗气、胡茂桢等等。甚至近代,还有传颂一时的民歌:“对面家沟里流活水,横山下来游击队”,“刘志升是清官,带着队伍上横山”……
          ⑨先哲有言,一代一代的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条生出勇敢的民众和民风。可是,横山的古堡已经荒颓,人气稀疏,有些变成空堡或半空堡。
          ⑩往事悄悄,浮云匆匆,古堡昔日的辉煌不再,其雄浑苍郁的存在却讲述着最实际的智慧,历史,就是这样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历史中横躺着未来的秘密,对横山来说,这个秘密就是:在过去是“国防比富裕更重要”;今天,古边塞将成为富裕和发达的象征。
    (节选自《西北笔记》,《朔方》2020年第12期,有删改)[注]横山:榆林市横山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索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古称塞北边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式各样的古堡不仅给“塞北边陲”的横山增添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也吸引着人们探索研究历史遗迹的目光。
    B.建在无定河臂湾的一座山峰上的响水堡,不仅地势优越,有两座大庙佑护,而且视野开阔,遥望边塞,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C.从响水堡到波罗古堡、狄青塬,再到秦长城及秦直道、古银州故城、贾大峁等,作者是按照由远而近的历史顺序参观这些古迹的。
    D.作者认为横山的古堡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结合体,文中介绍最详细的响水堡就是这样一座城堡,依山顺势,占据了制高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五段一方面总结了横山的历史地位,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古堡古迹过渡到介绍与横山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
    B.“陕西省地图,极像秦陵出土的兵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马俑的头”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反映了陕西省文物丰富且历史悠久。
    C.“历史中横躺着未来的秘密……”意蕴丰厚,富含哲理,通过对比,得出了横山“将成为富裕和发达的象征”的结论,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本文语言典雅,富有诗意,如“祥云弥漫,瑞气交融”“往事悄悄,浮云匆匆”运用对偶手法,趣味盎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分别引用了古诗和民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4)本文介绍横山古堡的过程中,还花费很多笔墨写了许多“文才武略”的俊杰勇将,对此你如何理解?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后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以谗言,齐平公疏之。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材料二: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人名)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任氏,宣曲人也,其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生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贷殖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B.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C.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D.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古代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来泛指乡里或乡亲。
    B.什一,即十分之一,有时也用“十一”表示。“逐什一之利”译为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C.太阴,文中指岁星(木星),“太阴在卯”,即卯年(兔年)。古代常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天干纪年。
    D.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放下有钱人的身份和架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知进知退,散财保身。他辅助越王灭吴雪耻后选择离开,到齐国后虽家有千金、官至卿相,但最终还是舍弃这些,潜行而去。
    B.范蠡劳动致富,擅长贸易。他在齐国时苦身戮力耕田治产,到了陶邑又开始辛苦耕畜,且能把握行情,适时买卖,积累了大量资产。
    C.白圭乐观时变,经商有道。他和范蠡一样善于通过天象的变化预测年景的好坏,总结出粮食丰歉的规律,从中捕捉到买卖的商机。
    D.白圭尚俭戒奢,严以律己。他虽为富商巨贾,却严格要求自己,抑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求,不讲究吃喝,衣着简朴,与奴仆们同甘共苦。
    (4)任氏因何成为乡里人的表率?请简要概括。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下列是《红楼梦》对人物的判词,从《红楼梦》整部小说的人物经历与遭遇看,这些判词各指谁?请写出五个人物名字。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3)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4)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昨天,我们的党在红船上成立;昨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昨天,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昨天,四万多医护工作者以生命赴使命,逆行驰援武汉;2020年脱贫攻坚如期实现,82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亿人摆脱贫困。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天呢?将还有很多的困境,但我们的远景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首昨天,你得到了什么?立足今天,你思考了什么?面对明天,你将何为?新兴中学团委准备组织一次青年团员“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的演讲活动,庆贺建党100周年。请你以一名青年团员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