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黄浦区四校联考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36分)
-
1.默写。
(1)
(2)怀旧空吟闻笛赋,
(3)云横秦岭家何在?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5)那些工作兢兢业业的人们,他们奉献不止的精神深深感动我们。我们常常用李商隐《无题》的“组卷:4引用:1难度:0.8 -
2.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醉翁亭记(节选)ㅤ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ㅤㅤ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甲诗作者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以下对甲诗和乙文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具体描绘渡黄河登泰山时艰难困顿的遭遇,形象体现了诗歌“行路难”的主题。
B.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一日朝暮与一年四季景色之美,意在表现作者对环境美的欣赏。
C.甲诗中的末句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尽管前路障碍重重,却依然充满了信心。
D.乙文的结尾句写出了作者白发苍苍、酩酊大醉的不堪模样,早已无法体会景物之美。
(4)甲诗和乙文中都有宴饮场面,前者表现了诗人
(5)《行路难》写于诗人被逼出京时,《醉翁亭记》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后,教材将甲诗乙文编入同一单元,理由有二。一是写法上:
(6)以下文言诗文所表达的含义,与甲诗乙文的主旨最无关联的两项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E.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F.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三、综合运用。(20分)
-
5.某校文学社举办“走近《艾青诗选》”的主题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艾青诗选》的经历,参加这一活动的策划工作。
(1)以下是小记者撰写的活动通讯报道,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走近诗人,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地位。
②本次主题活动包含了“走近诗人”和“品读诗行”两个主要环节。
③品读诗行,则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艾青诗作中那鲜明的意象和厚重的力量。
④进而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人民和土地,铸就更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⑤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更深刻地走进诗人的文字和情感,理解艾青诗歌独有的特点及深沉情感与哲思。
A.⑤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⑤①③④②
(2)文学社准备组织一次读诗会,选择了三张图片作为海报。第一张海报上缺少诗名,第二张海报上缺少一句感悟,请你补上。
①
②
(3)假设文学社在“品读诗行”环节中设计了“我是朗读者”的板块,朗读篇目为《我爱这土地》,请你根据以下诗歌内容,从“重音处理”和“情感基调”两个角度,给出朗读建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①
②
(4)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聂鲁达称艾青为“中国诗坛泰斗”。“泰斗”意思是指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图书馆设立了“艾青专栏”,请你为艾青写一段60字左右的简介,必须要用到“泰斗”“现实主义”“歌唱”“祖国”这四个词语,点出其风格、地位、主要特点等。组卷:25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6.请以“生活,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