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高一(上)段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9/9 12:0:9
一、现代文阅读(3)(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编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编自《<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
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组卷:11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河春晓
从维熙 春节的夜晚,南河两岸的村落响着爆竹。
在这年节的午夜里,有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顺着河滩走过来了。他有时走得很慢,有时又迈大步急走,不论快走慢走,眼睛好像不够使唤,一会儿望望这黑茫茫的村子,一会儿眼神又落在白杨树林。走到河渡口的时候,他停住脚步,胸脯有些颤抖地吸了两口气,掏出一块手绢把脸上的汗珠擦干。忽然,他低下头看见泛着亮光的南河水,忍耐不住蹲下去,用仅有的一只手捧起一口水来喝了,笑纹立刻爬满了他的脸面。他低声地说:“南河水,还是冬暖夏凉啊!”他慢慢地站起来,擦干了嘴角,往前走了两步。他几次张开嘴像是要喊什么,都没喊出声来……最后,他把头仰起来,把一只手卷成喇叭筒,朝摆渡房里喊:
“朱大爷!”
“朱大爷睡着了吗?”声音焦急、不安。
没人回答。粗犷的南河水,拧着漩涡卷着波浪,扑上岸来,溅湿了这个年轻人的鞋。他话音提高了,清脆地叫道:“嘿!醒醒!给摆过去呀!”
这时候渡口房的灯才亮了,摆渡朱四的咳嗽声传出来,篙竿打水的声音也传过来,老头子嘟嘟哝哝的话音也送到年轻人的耳朵里:“这是谁呀?大年晚上还要来摆渡。”
“我!”年轻人要试试老头的眼力。
渡船桅杆上的灯亮了,在这青年的浑身照了一下,朱四老头的脸立刻冷下来:“哼!是个复员军人!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一张嘴就‘嘿!醒醒……’没大没小的,也不称呼个什么,倒省着费嘴皮子哪!”老头子一口气说完,脸上冰冷得像块青石。
“我喊你了,你没听见。”年轻人微笑着。
“来!上船吧!除非我这朱四老头子,大年大节的谁半夜还摆船!”老头子继续嘟哝。
那青年忍不住了,把脸贴近老头:
“朱大爷!您看看我是谁?”
“看什么?我摆过很多复员军人哩!”老头子抬起头,灰白掺杂的眉毛一扬,两只老眼在青年脸上停了一霎,忽然,他全身颤抖了一下,手里的船篙险些落水:“啊!”他把整个身子转了过来:“你……你是满……”
“对!我是满祥。”年轻人摘下草绿色的军帽。
“你,这是复员了?”老头子压抑着激动问。
“对!回家种地来了!”
朱四老头使劲撑了一篙,船靠近岸。老头子激动得浑身发抖,刚才冰冷的表情飞跑了,他连话也没说,朝渡口房跑去。
“朱大爷!回来!”
朱四站住脚。
“您去干什么?”
“把兰子喊醒哇!”
“别……了,”满祥两眼朝摆渡房的窗口望望,“天都过半夜了,日子还长着哪!”
满祥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屋里坐会儿吧!”
“快鸡叫了,先去看看娘!”
“去吧!”老头子叹口气,“你家加入合作社了,我这号的穷棒子骨,等着入穷社啦!”
“朱大爷!咱们还不是一个船上的人吗?”
“哎!不是天狗吃日头去了,有空再扯这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吧!”老头子避开满祥的眼光,忧闷地说。
“您这话缠在哪块根上?”
“快走吧!”朱四老头强笑着,“你娘盼你都盼得眼蓝了。”
满祥离开河堤。本来,他是怀着欢欣来和朱四老头见面的,却让朱四老头刚才几句话说得心里有些不安了;他感觉冷热性子的朱四老头,像喝了闷酒似的,那么低沉,那么忧闷。“这是为什么呢?土改前的老贫农……”
满祥一边走一边想,一共是离家九年了,参军的时候人还没有枪高,瞒着岁数,胡搅蛮缠地参加了部队,几年来,在枪林弹雨里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当过司号员、骑兵……在抗美援朝的战争里,反扑马良山的时候,被敌人打断了一只胳膊,回国之后,他当了荣军学校的学生,分配工作时,他向组织上提出来:“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他没多耽搁一天时间,大年节前,他推却了伙伴们的挽留,赶回南河——他出生的故土来了。
“脚下踩着的地,许是合作社的吧?”满祥在黑茫茫的原野上走着,北风呼啸着,他心里热辣辣的,一点也不觉得寒冷。
村口两棵耸天白杨,像迎接深夜归来人似的,晃动树枝,几条狗汪汪地叫起来。满祥顾不得一切,心跳着奔向篱笆院门,满祥决定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站在篱笆外边自己命令自己:别心跳了。但,这是无效的,他完全丢失了战士的勇敢,他的心越跳越快了,跳得要挨近嗓子眼儿。他声音颤颤抖抖地喊人开门。
院子里传出细碎的脚步声,篱笆门“吱”一声开了。
“谁呀?”
银丝发的老太太探出头来。
高个子、长着两个高大颧骨的满祥,站在老人的面前。
一刹那,满祥娘连身子也出来了,她完全被这意想不到的惊喜,弄得愣住了。她,没有说话,薄薄的嘴唇抖动着,慢慢咧开,在这同时,她像疯了似的张开胳膊:
“满祥!我的好儿子。”
满祥一下子投到娘的怀抱里去……
“娘!”
满祥娘没有回话,三只胳膊在剧烈地痉挛着……
半天,满祥娘默默地松开两只手,到屋里点上灯,打量着满祥说:“祥儿!你高了!”她嘴角笑着,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满祥娘把灶火膛里埋着的两块热白薯掏出来,又忙着给满祥去热春节的饺子。
灶膛里的火,一下子着了,从膛口钻出来的火花,照红了娘儿俩的脸。
“你不走啦?”
“娘!不走了。回家种地来啦!”
(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满祥回乡的激动兴奋以及他对故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受。
B.小说描写朱四和满祥娘见到满祥时的反应,借他们的意外和惊喜间接地表现出满祥离家多年外在形象的巨大变化。
C.小说中“三只胳膊剧烈地痉挛着”这一细节,表现出母子相见的激动,照应了满祥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臂的情节。
D.小说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引出人物形象,合理地交代了农村合作化的时代背景信息。
(2)对文中满祥渡河经过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祥对朱四从“朱大爷”到“嘿”的称呼变化,既突出了他归家的急迫心情,也为后文朱四冰冷的态度作了铺垫。
B.朱四说:“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从朱四对满祥的责备中,可看出他敬重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
C.满祥不让朱四大半夜叫醒兰子,是因为他不想见到兰子,以避免产生误会,他想尽快回家,早一点见到自己的母亲。
D.入村的激动,见到朱四的欢欣,因朱四的几句话而不安,这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凸显了满祥对村里人和事的关心。
(3)小说标题“南河春晓”中的“春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作分析。
(4)从维熙曾说:“我从孙犁同志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找到艺术上的自我。”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组卷:30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上拔起腿来,沿着“海”岸疾走。
(1)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
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
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
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
(2)如何理解句中的“什么”?
“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组卷:7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补”是修补,是对物质破损残缺的修理、弥补。以前物质匮乏,东西破损都舍不得丢弃,想尽办法去“修补”。文学作品里面,女娲耗尽力气“补天”,晴雯耗尽力气“补裘”。无论是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是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仿佛生命无怨无悔,要修补破损残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
针对上面的现象和言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6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