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高三(上)第六次周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何将祖先的农耕智慧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之中,使其成为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文化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它们鲜明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是我们认识“三农”问题和研究乡村社会的理论基点。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发掘出408项具有保护潜力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草原游牧等类型多样的生产系统,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如果能将这些遗产潜存的深厚资源挖掘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那么乡村传统的知识系统以及与此共生的社群生活,就会转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国的传统农业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文明,正是得益于循环永续的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就观念层面而言,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哲学思想,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从经验层面而论,不同季节作物种植的安排、选种和积肥技术等,无不蕴含丰富的科学道理、此外,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哪怕像山林祭祀、农事庆典、乡规民约等,均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呵护意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战略性保护,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有创造性转化,产生资源效应。内蒙古敖汉旗是我国早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当地政府先后建成敖汉旗早作农业展览馆、中国小米博物馆,与国内外交流经验,让小米产业链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河北涉县,在地方农业部门支持下,当地农民筹划成立了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他们组织开展社区资源调查,加深了对梯田和村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地方政府找到了脱贫攻坚的抓手,让农民看到了乡土文化资源潜藏的多功能价值,也拓宽了民间组织服务国家建设的路径。
综观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对这些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失去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更是基于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摘编自孙庆忠《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所欠缺的。
B.要对乡村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必须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C.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集聚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农业经验,形成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
D.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并不强调对物质的保护和利用,而是弘扬精神,提供情感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文化根基、生态智慧、资源效应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举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例子,说明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储备丰富。
C.文章结尾部分采用假设论证,论述了我国继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立足于时代问题,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了对我国农耕文化的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利用潜存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是对农业特性、乡村价值的再评估,又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保护。
C.地方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D.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文化记忆的保护。组卷:10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用不到10年的时间碳排放达峰、不到30年的时间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碳排放达峰由“2030年左右”调整到“2030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中国2060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2050年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左右,产业调整、资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二:
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从碳排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2035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应启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11月13日)材料三:
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程度被低估了。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这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4万至44万公顷,所带来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有报道说,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报道: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9日)
(1)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它必将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3)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组卷:8引用:10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旗手
石钟山 前国旗手崔成又在那个时刻站在了自家门口的大树下。朝阳缓缓升起,他的腰板挺得笔直,两眼发亮,耳畔似乎又回响起雄浑的国歌声,眼前又出现了猎猎飘扬的国旗。
秀站在窗后充满理解地望着他,在她心里,崔成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他在国旗下站过岗,是一名真正的国旗手。
天光大亮了。崔成和秀扛着锄向田地走去,在那片责任田里,他们要劳作一天,播种下春天的希望。
复员回乡半年有余,崔成心里仍别不过劲来,总觉得仍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四年国旗手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改变了他的一生。
崔成是幸运的,他从众多新兵中被选出成为准国旗手。但在成为真正的国旗手之前,流了多少汗、多少泪,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要成为真正的国旗手,首先要学会走步。抬腿落地都有极严格的讲究,鞋子磨破了好几双,脚上血泡一层又一层。然后要学会站立。那时正是盛夏,他和所有新兵背靠红墙,笔挺站立,汗水湿透了全身,流进眼里,热辣辣的,难忍难挨,他们仍笔直站立着。接着,他们的头顶上又加了两块砖。站着站着,两块砖在头上竟变成了千斤重。他的身体变成摇晃的树,两块砖从头上掉下来,身子一歪,整个人也倒下了,天旋地转。他的耳畔响起了班长严厉的声音:“站起来,站起来!”
后来,崔成发现,真正的国旗手就连睡觉身体也仍然保持笔直。于是,许多个晚上,他用背包带悄悄地把自己的手脚捆在一起,直到不用捆也能睡成老兵那样。
终于能站成真正国旗手的样子了,班长笑着说:“你们合格了。”那天晚上,崔成他们这批新兵站在国旗下唱了一首歌,歌名叫《国旗理解我》。
回乡半年多了,崔成耳畔还时时回响着这首歌:“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站在国旗下,祖国装心头……”
崔成终于可以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了。当站在广场上护卫国旗时,当面对中外游客新奇的目光时,崔成知道,自己和国旗已经成了一道风景。那一刻,他有许多理由骄傲和自豪。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站出了国旗手的尊严和形象。
四年中,在国旗下站了多少回,崔成数不清了,但有两回令他无法忘记。
当兵第二年,一次上岗前他肚子隐隐有些痛,他没当回事,准时接了岗。站在哨位上,疼痛愈来愈烈。此时,正有一个外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央领导陪同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观。疼痛使他脸色苍白,汗珠涌出,身体也哆嗦起来。外国代表团向广场走来,一个外军上将举起相机,在那一瞬,他使出浑身力气把自己站成一个标准的国旗手,目不斜视,露出了中国军人的微笑。外军上将冲他举起大拇指,外宾们都以他和国旗为背景拍照留影。他忘记了时空,只觉得全中国十几亿双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他在心里反复吟唱着,直到换岗,刚走下哨位就一头栽倒了。
有一段时间,父亲一连好些天没有给他来信,也不回信。那天,他正在哨位上,父亲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以为自己眼花了。父亲远远地认出了他,颤颤地叫了一声“儿--”那一刻,他差点叫出了声。父亲在哨位不远处停住,解下背包坐下来,说:“俺替你娘来看你。”他凝视着父亲,在心里热热地叫了一声:“爹!”
父亲说:“这辈子俺能亲眼看见俺儿在这儿站岗放哨就知足了。”父亲声音哽咽了,“俺不来,你娘闭不了眼呐。”轰地一声,他的眼泪夺眶声:“娘--”
父亲又说:“你娘病重时,俺想过发电报让你回去,可俺又想,国旗咋能没人站岗哩,硬下心没告诉你。”父亲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火车票,“儿呀,俺知道你忙,俺这就回了。”他指着地上的小包,“这是你娘临走前给你做的鞋,说北京冬天冷。爹就给你放在这儿了。”父亲的身影在他的泪眼中消失了,他在心里一声叠一声地喊着:“爹呀--娘呀--”
当兵第三年,回家探亲时,他认识了秀。秀对他这位国旗手充满了敬意,爱得死心塌地。复员后,他便和秀结了婚。当了四年国旗手,他只带回一面缩小比例的国旗,就贴在新婚的床头。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看见那面国旗,他就痴了,目光呆呆定定的。秀在这种时刻从不打扰他,她知道国旗在他心中的分量。
那天,他和秀坐在地头休息,秀突然说:“等到秋天,卖了粮,俺陪你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他好半晌才回过神,紧紧抓住了秀的手。
他似乎又站在了国旗下,猎猎的国旗声在耳边响成一片。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成由准国旗手成长为真正的国旗手,经历了走步、站立等严苛的训练,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
B.小说通过写崔成内心的三次呼唤,表现了他见到父亲时的惊喜、得知母亲去世时的悲痛、目送父亲离去时的愧疚等复杂心理。
C.崔成把小国旗贴在床头,每天清晨凝望时都“目光呆呆定定的”,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手法,把他对国旗的热爱渲染得生动感人。
D.小说对秀着墨不多,但写出了她对崔成的深爱、理解和支持,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衬托了崔成的形象,用意深远。
(2)小说讲述国旗手崔成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石钟山的创作讲究“用小角度展现大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来,北京正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实体书店对接周边5至10个社区,打造完善“15分钟阅读圈”。在相关政策助力下,不少书店联手图书馆打造阅读空间,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充电的“雅舍”。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但也要看到,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请你以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进行点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连贯,言之有理,不超过6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我们读过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读过之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感触,比如:读完《出师表》,我们感受了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读完《赤壁赋》,我们领略了苏轼对抗逆境的洒脱情怀……请从以下篇目中选择一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阿房宫赋》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