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12/13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所谓推理是由“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是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把这样的理由讲出来作为“结论”(论题)的“论据”,就构成通常所说的“论证”。如果用这样的“论证”去说服人,以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所谓“论辩”。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论辩术”研究会成为人类逻辑学说产生的温床。世所公认的逻辑学说三大源头——中国先秦名辩学说、古印度正理—因明学说和古希腊逻辑学说,都是在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产生与发展的。
          古希腊论辩术之集大成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论辩篇》(包括《辩谬篇》,逻辑史家公认《辩谬篇》实为《论辩篇》的最后一章),与我国先秦后期墨家的《墨经》(又称《墨辩》)、古印度《正理经》一样,涉及论辩术的方方面面。尽管论辩的目的在于“争胜”,但是三部古代经典都不约而同地阐明,要展开“良性”论辩,就要求在论辩中“尊重(合理的)论证”,即要求论辩者不仅要就论证中的论据(前提)达成共识,而且要就论据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达成共识;论辩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但是合理的良性论辩必须将“情”与“理”区别开来,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良性的论辩应能识别并反驳论证中各种“推不出”的谬误,并拒斥自觉地利用这些谬误的“诡辩术”。这样,就把区分合理论证与不合理论证的研究从论辩术中突出出来,从而把从论据(前提)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的研究突出出来,这就形成了系统反思人类“推理理论”的逻辑学说的三大源头。在《辩谬篇》中,亚里士多德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一种能力,即从所存在的被广泛认可的前提出发,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因为这就是辩论论证本身以及检验论证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说要“发现”推理能力,并不是说在他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会推理”,而是说在他的视域范围内,在他之前并没有对区分正确推理和谬误性推理的“推理理论”展开系统研究。就《论辩篇》来说,其对推理理论探讨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于《墨经》和《正理经》。《墨经》对“以说出故”的系统探讨,《正理经》对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运用)、结(结论)的系统研究,都已形成“推理理论”的整体性思想。但是,后两者和《论辩篇》一样,都未能把其中的“逻辑学说”与“论辩术”“修辞术”“认识论”等方面的因素明确区别开来,而是使之相互缠绕在一起。而亚里士多德却“在长时期里,费尽心机在进行着尝试性的研究”,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将推理中的“思想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因素明确区分开来,创立了以“推理式”研究为核心对象的“形式逻辑”学说。这集中体现在《工具论》的《前分析篇》之中。
    (节选自王习胜、张建军《走近“逻先生”——逻辑、社会与人生》)      材料二:
          黑格尔说:“使思维形式从质料中解脱出来,提出这些共相本身,并且使其成为考察的对象,像柏拉图,尤其是像以后亚里士多德所做的那样,这首先应被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这是认识共相的开端。”同样我们可以说,墨家在《墨经》中对思维的形式、规律和范畴的研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中国的逻辑学家缺乏如古希腊学者那样的优越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贵义》篇虽载墨翟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所以要挤时间多读书。但他也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鲁问》),终日“自苦而为义”(《贵义》)的大忙人,并且生活十分清苦。《鲁问》篇墨翟弟子自述在墨翟门下的生活情况,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庄子•天下》描写墨者的生活情景是:“生不歌,死无服。”“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穿木屐、草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把自觉吃苦作为最高原则)。”墨者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着集体的力量,竟然创造出《墨经》这样的杰作,这怎能不令人叹服!但是,由于墨者缺少如古希腊学者那样的优越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这也多少限制了墨者逻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墨家逻辑在理论的深度上比亚里士多德逻辑逊色,在思维形式结构的研究上不如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与实际政治的治乱和利害联系较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毋宁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有的外国学者在评价世界各支逻辑学说各自的特点时说:“西方的逻辑学,是由古代希腊人以纯粹求知的兴趣开始研究并连绵至今的一个成长过程。它既不像中国那样,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也不像印度那样,被宗教所束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节选自孙中原《中国逻辑学趣谈》)(1)关于两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分别产生了名辩学说、正理—因明学说和逻辑学说,它们构成了逻辑学说三大源头。
    B.合理的良性论辩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论辩时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也要讲究“以情动人”。
    C.《论辩篇》对推理理论探讨的总体水平是低于或者等于《墨经》和《正理经》的,后两者都已形成“推理理论”的整体性思想,将推理中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区分。
    D.墨家逻辑与实际政治的治乱和利害联系较密,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因此这不得不被认为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
    (2)关于中国墨家逻辑与其他逻辑的比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经》没有将推理中的“思想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因素明确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更为关键。
    B.墨家在《墨经》中对思维的形式、规律和范畴的研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这和亚里士多德类似。
    C.墨家逻辑在理论的深度上比亚里士多德逻辑逊色,在思维形式上也有缺憾,这与墨者缺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有关。
    D.中国和印度不像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以纯粹求知的兴趣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直至今日,他们有的被实践的目标限制,有的被宗教束缚了。
    (3)以下哪一项不能作为墨学兴盛的证据?
     

    A.墨者有巨子腹醇,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B.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盐铁论•晁错》
    C.《墨经》殆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也。——《墨经校释》
    D.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组卷:41引用:5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睡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天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⑪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娜,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⑫小时候读过一篇活《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⑬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烷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⑭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的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⑮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⑯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中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中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
    (2)文中第④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简述。
    (3)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逢皓月当空,尤其是拜祭月亮的中秋节来临,我总是想,①____,否则愧对太阳。
          后来得知,还真有个太阳节,并且在日照延续了几千年。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涛雒镇上元村的民众,拂晓前纷纷登上附近的天台山,面朝大海摆放好“三牲”“五谷”“百果”等祭品,②____。当太阳喷薄而出,海面洒满灿灿金光,叩拜迎日的众生便会欢跃舞蹈,唱起颂歌:“太阳一出红彤彤,照得天地喜盈盈。敬祀百果和三牲,五谷岁岁好收成……”
          为了制定历法和节气,羲仲受命奔赴海滨,他在日照观测太阳时,羲叔、和仲与和叔,分别在交趾、昧谷与幽都担当同样的使命。他们辛劳数载,带回了观测成果,据此,帝尧总结出天道法则,即③____。直到如今,历法和节气仍然是不少地方播种与收获的指南。“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是春耕的时间;“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是小麦下种的日子。在日照,也有类似的农谚:“惊蛰春雷响,万物开始长”,马上可以耕田播种;“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急需施肥助长。
    (1)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样的生活的。
    B.“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C.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
    D.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ㅤㅤ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AI”这类工具。
    ㅤㅤ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4引用:1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