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2引用:1难度:0.6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9引用:1难度:0.6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______,挥斥方遒。
    ②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______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
    ③店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
    ④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______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

    组卷:33引用:1难度:0.6
  •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1难度:0.6
  •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狼居胥(登山祭天)
    ②迷花倚石忽已(昏暗)
    ③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尖)
    ④艰难苦繁霜鬓(痛苦)
    ⑤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要)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
    ⑦薄采之(赶快,迅速地)
    ⑧枉用相(问候、探望)
    ⑨使弹数曲(畅快)
    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枯萎、凋零)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五、现代文阅读(16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鲁迅
          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
          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地看着叔齐道:“苦……粗……”
          叔齐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
          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
          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消息传到村子,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和叔齐来,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围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审美意义。
    B.文章多处描写了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
    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
    D.文章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
    B.“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
    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
    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
    (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4)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在创作上对历史神话等故事进行深刻的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六、作文(60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种声音、一个物件,……学习中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
          请回味你的成长旅途中那些曾经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的情景,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组卷:11引用:4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