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有道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如今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新春舞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逛庙会,捞鱼生,热闹非凡。而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英国人,则喜欢在家中布置诸如中国结、春联等新春装饰,参加华人社区举办的欢庆活动,看巡游,放烟花,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等。在法国,每逢春节,不仅是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一些知名连锁超市会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加拿大多伦多的“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迄今已举办16届,用音乐会迎接新春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沙特、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曾计算过中国春运的里程数,当年春运总里程达到12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飞到土星度了个假。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新奇感,更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不论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还是受儒释道合流思想影响且更具集体主义观念的中国,不论是根植于乡土文明的“大家族”,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变革之下的“小家庭”,在重要的节日里与父母、爱人、子女的团聚之意,是四海共通之心。而春节所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家的极致追求。放眼我们这个“地球村”大家庭,正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网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仪式感成为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对中国春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知半解,但多一个能获得仪式感的途径、多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这个拥有“两头春”、象征着双重祥瑞的兔年伊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将承载着欢乐,寄寓着希望,祝福世界更加美好,并以生机勃勃的姿态带给世界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1月25日《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材料二: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可以说,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更大的历史视角观之,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也要采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描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视听呈现,引发观众共鸣。这启示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
          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2日《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气象》)(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B.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亚洲文化圈到欧美文化圈,中国春节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C.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是因为对春运产生新奇感,而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D.中国春节具有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和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既有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B.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从它有着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等众多别名就可以看出来。
    C.端午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体现在其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
    D.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必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视听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海豚出版社发行《甜甜蜜蜜中国年》绘本。
    B.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重阳登高。
    C.中央电视台举办“中秋诗会”活动。
    D.“汉风陶俑虎年吉祥物”潮流手伴流行。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春节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5)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
          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
    “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难道这是你吗?”
    “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
    “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
    “是姑妈。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
    “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
    “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
    “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
    “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
    “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像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
    (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注释】①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医院去看望任助理护士的玛丝洛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
    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
    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
    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堕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
    D.“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痛苦。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都一样”各有怎样的内涵。
    (4)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组卷:13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每一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①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淡泊的心灵,把功名利禄视为粪土;②       ,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如果我们都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于伟大的事业——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人生的美好,才有时间品味路边的美景。
          我们不应该见什么就装什么,不能总想着行囊越重越好,重的行囊不见得就幸福,那些贪官污吏,行囊里什么都有,难道他们过得就幸福?也不应该什么也不装,不能总认为行囊越轻越好,轻的行囊不见得就快乐,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每天无所事事,难道他们活得就快乐?我说,属于自己的就装,不属于自己的,再珍贵,再耀眼,也别贪婪,行囊装得越简单越好,③         ,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品味路边的美景,才有时间观赏人生的美好。
    B.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时间观赏人生的美好,才有空闲品味路边的美景。
    C.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
    D.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耐烦】不急躁;不怕麻烦;不厌烦。
    (《现代汉语辞典》)      ②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耐烦,耐烦才能成大器。
    (曾国藩)      ③我不希望自己比谁聪明,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
    (沈从文)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