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6:30:2

一、积累运用(14分)

  • 1.填空。
    (1)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无衣》)
    (2)
     
    ,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花月夜》)
    (3)陈王昔时宴平乐,
     
    。 (《将进酒》)
    (4)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5)其安易持,
     
     
    ,其微易散。(《老子》)
    (6)《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组卷:5引用:1难度:0.8

  • 2.小明同学在高考的复习阶段,一直希望能够找到复习的捷径,他的班主任老师劝解他,下列句子中最适合的是(  )

    组卷:12引用:7难度:0.7
  •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都不曾料到,贾府的          居然由大观园的衰败来预演,而且抄家也是先从大观园抄起。是啊!既然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那么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剧烈的多。小说的文学意象显示,当大观园的命运和整个贾府的命运完全合一的时候,《红楼梦》所          的深广的社会内涵便露出了真容。《红楼梦》的作者显然不          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爱情和婚姻的层面,他对爱情与婚姻背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势力,铺排得广阔无垠而又          。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二、阅读(66分)

  •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仰高楼记
    明•朱善
          ①洪武已未正月,善自辽东归南昌,秀士罗德厚馆于书楼之上。开窗而望之,西山屹然于其前。其卓绝,若中军大将部伍,旗帜整齐严肃而不可犯也;其靓洁,若普陀观音,冠带璎珞尊严端正而不可狎也;其飞动,则矫然龙骧、翩然凤翥,雄健俊快而不可羁也:其变化,则霞飞云敛、阳舒阴惨,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
          ②德厚曰:“自吾创是楼也,旦而笑语焉,夕而寝处焉,闲居而宴息、宾至而觞咏焉,无往而不于斯,固将托是□终吾身,而奚外物之足慕哉?请子命之名,而遂为之记,庶将赖以不朽。”
          ③予曰:“诺。吾将有以成子之志。按图志,西山之高与庐阜等,而诸峰竞秀,环三百余里。其岩洞之幽深、泉石之清美、竹箭之茂密、草木之灵异、琳宫梵宇之相望、良田名国之相属,所蓄之富,足以衣被城中十万之众,其利泽之所及者远矣!抑吾因是有感焉。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稽之古人,忠节如梅子真、高风如徐孺子、孝友如黄太史,固皆足以敦薄立懦,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言行之懿,奋乎百世之上,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人物之富庶,挹清光而分爽气者,岂特兹楼为胜?而连山叠嶂,延属三百余里,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惟能知盛德之可怀,知大道之可由,则专兹山之胜者,其必在斯人矣!吾子其不可务乎?”
          ④德厚曰:“然。某虽不敏,请终身服膺焉。”遂名斯楼曰“仰高”而为记以遗之。
    [注释]①庐阜:庐山。②梅子真:西汉人,避王莽篡权专政变姓归隐会稽。③徐孺子:东汉人,拒绝官府征召。④黄太史:黄庭坚,官居太史时每天为母洗马桶。⑤周子:周敦颐,北宋时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以
    B.乎
    C.于
    D.因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住在罗德厚书楼,可欣赏西山美景。
    B.西山高耸,像不可侵犯的中军大将部队。
    C.西山秀丽洁净,如普陀观音般不容狎近。
    D.西山灵动多变,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
    (3)罗德厚与作者对书楼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4)对文中“仰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西山与庐山同高,地域广大,值得仰望。
    B.西山的风景优美、物产丰饶,值得仰望。
    C.周敦颐讲学西山,泽被后世,值得景仰。
    D.诗经名句寓意深,源远流长,值得景仰。
    (5)第③段表达曲折有致、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

    组卷:15引用:3难度:0.4

三、写作(70分)

  • 9.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