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11)

发布:2024/10/26 21: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某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对移动媒体的重点使用群体(新闻资讯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关于移动新闻阅读场景的调查有10.9783万人参与,结果如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过去一般属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卫生间”和“床上”这样的空间,已被移动终端所侵占。
          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场景分两种:固定场景与移动场景。
          固定场景指人们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活动规律相关联的环境。如家庭中,在以PC电脑为上网终端的时代,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固定场景主要局限于书房和客厅;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固定场景则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在学校或单位,过去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往往是休息时,而现在移动终端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封闭性”与“专注性”,使工作、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移动场景指人们活动中不断遭遇的环境,如地铁、公交上。对于每个特定用户来说,移动场景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每一种场景会带来不同的需求。《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工位/教室”这样的场景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从2013年6月的31.2%上升到2014年6月的49.7%。这印证了近年来人们的普遍感受:移动终端把一切碎片时间利用了起来,但它也把一切时间变成了碎片。
          在移动场景中,时空的快速切换对于社交与娱乐来说,也许不会是太大的障碍,对新闻阅读而言,却会带来影响。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的阅读需求虽然仍在,但是,时空的碎片化,使人们难以保持一个封闭的、持续静态的阅读过程。简单地指责网民阅读能力下降是没有根据的,试图让他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今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努力将文字的精华,结合其他表现形式,如信息图表、PPT等,进行提炼与再呈现。当下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这是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进行的传播策略的调整。尽管这未必是最佳手段,但是无疑,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一定要与移动阅读的时空相匹配。
    (摘编自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      材料二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类的短视频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此类短视频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这种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全都与你无缘了。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媒体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以某知名短视频App为例,短短15秒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字数,这是移动媒体普遍采取的策略。
          以前人们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其后果是,人们在碎片化的浏览中很容易迷失,导致认知、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于表面化。古人虽也曾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去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这是值得警惕的。
    (摘编自张贺《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材料三
          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忽略了两个问题: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面向全社会而非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如知识分子);从社会层面阐释媒介技术的变革最终需要落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层面,否则容易脱离实际。
          回顾历史,碎片化生存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特点,即在碎片化场景中有意无意地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专注地阅读和学习,这是学生、学者的一种特殊实践。这个群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日益壮大,但他们依然不是大多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能养成阅读习惯。因此,对于信息碎片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知识阶层面对新媒体时的恐慌:个体的时间被新媒体不断入侵和切碎,封闭性的专注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我们不能假设普通大众在闲暇时间,如果不看手机就会阅读古希腊哲学而不是去打麻将、看电视。信息碎片化是拥有阅读习惯的人群要面对的问题,学者不应该将它视为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习惯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阅读能力者和广大文盲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制。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加速了社会获取和创造知识的效率。即使在今天,书本(包括各种数字化形式)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长时间专注的书籍阅读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在知识的每一个领域,传统阅读依旧不可或缺。这种模式能让我们有效汲取知识“干货”,但不可否认,这种专注而长时间的阅读并非人人可为,它是经过长期训练而习得的能力。
          过去,针对阅读能力的差异,各种科普、大众版的读物把难啃的“干货”简化后推给普通读者;今天,互联网平台把这些“干货”掰碎后让更多没有传统阅读习惯的人能看到甚至看懂。就此而言,与其说它是信息的碎片化,不如说是知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智能手机对知识分子可能是一个让传统阅读分心的潜在威胁,但对大众而言,移动媒体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平台,它不是挤占了学习时间,而是打发了原本无聊的空闲,提升了闲暇时段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还能接触一些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而学者在自己擅长领域之外通过移动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也不失为一种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方式。
          可见,移动媒体下的信息碎片化现象并非洪水猛兽,相反,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学习途径,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文本形式更多样化,这对过去没有阅读(书籍)习惯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关于“如何阅读”这个问题,新媒体给知识阶层带来的是在传统阅读模式上新增的碎片化阅读,是“1+1”的增量而非取而代之;对于没有书籍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带来的是“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说,专注阅读与新媒体文本的碎片化阅读都是知识学习与信息获取的渠道,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如同正餐与点心,只吃正餐甚好,两者同时食用亦可;对于吃不了正餐者,有点心管饱也不错。当然,很多人受到了移动媒体娱乐功能的强烈诱惑,但这个锅不应该让移动媒体来背,信息时代给予个人日常生活的丰富选择势必要求现代人必须有时间管理的素养和自控能力。
          相较于“如何阅读”,真正要关注的是“阅读什么”,即不论正餐点心,食物本身是否有益才是最关键的。有些人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都是学者眼中“无用”的信息,这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模式没有因为移动媒体而获得改善,和过去相比并非更糟。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传统阅读模式中就存在的“阅读什么”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史无前例地被各种琐碎而无用的信息包围,但不可否认,随着主流媒体、研究机构、学者等人士以自媒体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平台,高质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并不少见。能否接触并利用这些有质量的内容,涉及每个人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资本,通过碎片化阅读高效地汲取信息与知识,或许正是当代人需要培养的新能力。
    (摘编自陆新蕾《“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固定场景已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移动场景则向工作、学习场所延伸。
    B.移动终端的使用,确实有利于碎片时间的利用,但它也会打破工作与学习场景的封闭性和专注性,将完整的时间切割成为碎片。
    C.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只有关注人们阅读场景的不同特点,提供适合场景的阅读产品,才能提高特定用户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D.对新闻阅读而言,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阅读需求将越来越弱,这与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无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图让人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读者很少有阅读的专注力和完整的时间。
    B.虽然碎片化阅读受到质疑,但不管如何,移动媒体的出现对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无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C.快餐文化的流行与人们的阅读追求有关,它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但互联网为它的广泛流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D.当前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与古人的“碎片化”阅读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质量。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及“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出现,源于移动媒体为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B.材料三把互联网平台将读者难啃的“干货”掰碎和过去科普、大众版读物将“干货”简化作比较,意在说明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区别不大。
    C.材料二从“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流行现象说起,对追捧者的阅读心理和行为进行了阐释,这可以作为材料三作者立论的依据。
    D.材料三从人类日常生活碎片化生存的特点出发,将传统阅读与当下碎片化阅读喻为正餐、点心,形象地阐述了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的观点。
    (4)综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具体表现。
    (5)如何避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孙 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⑦“大娘!”
          ⑧“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⑩“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⑪“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⑫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⑬“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⑭“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⑮“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⑯“来了。走吧,同志。”赵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⑰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⑱赵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⑲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⑳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㉑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㉒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㉓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㉔赵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㉕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㉖赵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㉘“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㉙“老李呢?”
    ㉚“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㉛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赵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赵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㉜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㉝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㉞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㉟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㊱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㊲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地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体现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小说独具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使这个物象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3)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4)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175引用:1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蜀人杨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亿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莋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上问相如,相如曰:“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上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相如使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臣妾。还报,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常称疾闲居。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后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来求书,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所忠奏焉,天子异之。
    (选自《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
    B.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
    C.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
    D.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夜郎:中国古族名和古国名,是由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
    C.建节:手持符节。古代使臣接受天子任命,执节以为凭信。
    D.封禅:开国皇帝为祈求国泰民安而祭拜天地的盛大典礼,一般在泰山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才学超群,著书颇丰。皇上读到他写的《子虚赋》极力称赞。后来司马相如又为天子写了一篇游猎之赋,天子大为高兴。
    B.司马相如率性本真,洒脱不羁。先用家资买了郎官,但这并不是他的爱好。后来恰巧景帝不喜好辞赋,他借有病辞去了官职,与诸侯游士交往。
    C.司马相如审时度势,机巧变通。司马相如建议开通夷族部落,设置郡县,奉皇帝之命出使西夷,受到蜀郡当地官员的欢迎以及老百姓的热情款待。
    D.司马相如心系国事,富有远见。去世前写下一卷书,交代妻子如有使者来取书就进献给朝廷,遗留下来的书札说到封禅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
    ②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
    (5)司马相如被免去官职一年多后,又被任命为郎官,为什么他却托言有病闲居家中?请简要说明。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把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50个字。
          在传统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中,敷设地下光缆多采取传统的拉拽方式,不仅单次敷设长度仅 200米左右,同时需要在路面每间隔200米的距离内,开凿一个“人孔”或是“手孔井”。而光缆气吹敷设 法通过专用的光缆敷设空压机,将光缆吹进地下硅芯管,单次能敷设1公里左右光缆,每公里只需1个孔井就能满足需求。引进了这一技术的中铁八局电务公司技术员罗斌说,“‘吹口气’,光缆‘哗’一声就进去了!该技术能大大降低光缆与管道之间的摩擦系数,极大地提高单次敷设长度”。

    组卷:7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幅图景是,上海的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如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的扩容升级改造、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除。
          另一幅图景是,在某地方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古典风情”的楼宇和街区。有的新楼盘在大院门口建起了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大院广场建起了刻意模仿巴黎先贤祠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大圆顶的会所。
          对于城市改造中的拆除或兴建,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