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为什么一贯坚决、真诚地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为什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数清晰的道理可以辨明,已经并继续的历史可以证明。但归结到一点的最好说明,就是“和而不同”。
著名学者王中江先生曾引用《庄子•则阳》中关于“同异关系”的讨论,指出事物的多样性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同时提出,融合多样性的东西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就叫做“和”。如果说将不同和差异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那么“共同”与“同”的内涵就是有区别的,即“共同”是多因素的“和”,而“同”只是单一性质的事物,于是就有了“和而不同”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其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绝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并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要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即应该“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
“和而不同”难在如何在“不同”中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儒释道三家思想就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和谐性,主张多样共生、协调平衡。道家认为,道的属性是“和”。天地日月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千差万别,无不蕴含着两重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产生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时,不妨彼此体谅、开阔胸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而释家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释家主张的“是法平等”“自他不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平等观念,是实现与达成“和”的重要思想基础。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确以一个“和”字相通。万流归宗,和而不同。可以说,“和”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也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
“自强不息生和气,厚德载物送和风”,“和”应该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念与智慧。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当前,走向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引导全球化的理念,需要“转化冲突”的和解,需要跨学科、跨国界的“和平学”。而追求多元和谐、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达的理念正是“和”。
(摘编自叶小文《“和而不同”的多重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和而不同”理念的体现。
B.事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的“和”就是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
C.君子“和而不同”,他们可以相互补台;小人“同而不和”,一味坚持自己观点。
D.儒释道是不同的流派,以一个“和”字相通,“和”体现了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连续发问,引人深思,其目的是为了引出“和而不同”这个论题。
B.中间三段是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和”的内涵,使其更清晰丰富。
C.文章使用了举例、对比和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读来令人信服。
D.文章首尾紧扣“和”字,阐明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融合多样性的东西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将不同和差异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这和“同”的内涵一致。
B.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在重铸时代精神时尤其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导、主流的部分。
C.在道家的观点中,天地万物都有两重性,当现实中产生利益冲突时,强调“以和为贵”,多样共生,协调平衡。
D.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达“和”的理念,“和”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智慧。组卷:6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一度在各大网络平台“霸屏”。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象牙尊到牙雕、玉琮,这些宝藏成了“当红流量”,成功“出圈”,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目光。
这次考古的“出圈”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次的考古行动似乎变成了一部“连续剧”,让不少观众“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根脉离不开考古。只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公众才能感受到其魅力,才能谈及保护、传承和利用。希望这股热度能持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何珂《考古“出圈”,是中华文明该有的热度》,《安徽日报》2021年4月6日)材料二: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的发现和认知过程,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又极具传奇色彩。从上世纪30年代三星堆开展考古工作的80余年来,冯汉骥、陈德安、陈显丹等众多考古人接续奋斗,相继参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围绕三星堆以及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的研究持续不断。
此次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有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年轻考古人参与其中--他们手持铲子和毛刷,让历史在覆盖的尘土中娓娓道来,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摘编自段祯《致敬考古人 三星堆发掘87年接力》,《成都日报》2021年3月22日)材料三:
方舱、防护服、载人工作平台,若在过去,很难把这些器具同考古联系在一起。在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一个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有条不紊操纵机械平台进行文物发掘。面对着2000平方米的考古工作平台,不少记者现场感叹,这里不像印象中的考古工地,而像实验室一样充满科技感。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坑与2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更为引人注目: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应用到发掘和研究的各个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三星堆保护规划以及编写申遗文本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展望全国,北京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长城景观原貌;西安地铁建设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绕行;杭州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核心区居民搬迁,重现水美草丰。各地探索着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的新模式,绘就出一幅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摘编自宋豪新《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人民日报》2021年3月3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具残片、龙形器等不断出现,使三星堆考古成了一部“连续剧”,观众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
B.三星堆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根脉离不开考古,有内涵的考古也能够形成热度。
C.“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唤醒了沉睡几千年的古蜀文明,让历史在覆盖的尘土中娓娓道来。
D.在这次“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中,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体现了当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的“霸屏”说明考古不一定是冷门,文物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厚重的历史有时也可以是鲜活有趣的。
B.神秘的三星堆充满了魅力,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薪火相传、初心未改,对三星堆的探索持续不断。
C.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的画面说明:科技的发展为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考古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D.在新时代,政府只要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的新模式,就能保证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组卷:4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罗地网
杜鹏程 寒煞煞的秋风,从长城外刮来。它卷着黄沙和树叶枯草,漫过万千山岗,像是急急地追赶什么。
我军在九里山的抗击部队一撤退,敌人就像抽开闸门的大水一样,从九里山北面顺咸榆公路向南流去。他们没命地呼吼着乱窜,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有些军官骑着马横冲直撞,抡起手枪,想维持秩序,但是像洪水一样的人群把那些军官裹起来,向前流去。逃跑,逃跑,不管逃到哪里,能逃掉就好。逃跑,逃跑,哪怕心脏爆裂了。
无穷无尽的山岗上,大大小小沟渠里,到处都是慌乱的人流,到处都是美帝国主义训练的强盗。
这帮凶神恶煞,夹起尾巴威风扫地: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块石头都会飞起来扑打他们,每个山洞都张开大口要吃他们;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个山头都是随时要爆发的火山;像是人民解放军,随时都可能从地缝里涌出来,收拾他们。
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
敌人前后左右的大沟小岔里,到处都有人打冷枪,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小孩、老头,拿上镢头、铁锨、镰刀、剪子、菜刀、棍棒,向敌人讨血债。
陕甘宁边区无穷无尽的山统统燃烧起来了!
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又摆下天罗地网。敌人好几万人进入岔口村一带,我军铁桶似的包围了敌人。
猛烈的战斗展开了。我军各部从各个山头上向岔口地区猛攻。攻击部队后面的各个山沟里,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游击队,自卫军,担架队,还有很多老乡。人山人海,像是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都来这里帮助自己的军队了。
山腰里走下来轻伤员,立刻就有很多老乡跑上去迎接他们。担架队从山上抬下来重伤员,立刻就有许多人挤到伤员跟前;老太太们,妇女们,连忙给伤员喂水,说些熨贴人心的话。
正式提升为第一营营长的周大勇,带着一些战士下山沟搬运手榴弹。他们下到山沟里,背起一箱一箱的手榴弹正要上山,一下子拥来几十个老乡,从战士肩上把手榴弹箱接过去,背着上山去了。敌人飞机在山坡上空疯狂扫射。那些老乡一会卧倒,一会又向上走,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
周大勇在老乡们中间挤来挤去,突然听见有人叫他。他扭转身,定神一看,是李振德老人!老人的眉毛全白了,眼窝更深了,方脸上的颧骨也更高了。打仗打了半年,可是好像过了半辈子似的,他老人家完全衰老了!他亲热地拉住周大勇的手,说:“我又支援前线来啦!你没想到吧!咱们满满可好?”
他望着周大勇,急切地等他回答。
“你问李玉明?他好,进步也快,现在他当副排长了。”
李振德老人用袄袖擦了擦胡子,说:“是么?后生们,三天不见大变样!”
老人把缠在腰里的包袱解下来,取出一双鞋,说:“大勇,你还记得?在九里山咱们见了面。你临走的时光,满满他妈--我那老伴,给你一双鞋。你这人呀,哎,临走的工夫,就悄悄把鞋压到干草底下。过后,满满他妈想起这宗事,就怨你!这一回,我来支援前线的时光,又把这双鞋带上。我谋划:兴许还能碰上你。给,拿去作个纪念!”
周大勇笑了。他问:“老妈妈总惦记我们。她老人家可好?”
李振德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艰难地摇着头,说:“我那老伴殁啦!”他严峻的脸上,露出永远不能消磨掉的痛苦。苍白的胡子抖动,眼泪一滴一滴从他满是悲伤的脸上淌下来!
周大勇倒抽了一口冷气,停了好一阵,问:“她老人家,不能吧……”李振德老人,望着地下,掏出腰里别的旱烟锅,慢慢地装烟,好像他不是要抽烟,只是想用这动作散散心:“她殁啦!孩儿,她殁啦!敌人从九里山退下去了,在沟里捉住她,向她要粮食。大勇,她可哪里来的粮食呢?敌人太残忍,不是人!他们把她头发用火烧起……她死的苦情!大勇,这一回乡亲们来支援前线,政府里的同志死活不让我来,说我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大勇,我一定要来,我一定要眼看敌人死绝!”
周大勇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想起那身体瘦弱的老妈妈,一股火从心里冲上来,血往头上涌;悲哀、痛苦、忿怒的感情把他吞没了,他恨不得立刻去把那帮杀人的凶手们杀尽斩绝。
李振德老人把周大勇拉了一把,说:“走,到连里去!我去看看满满,和他拉上几句话就走,还有工作哩!”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天上黑乌乌的云彩,越来越堆的厚了。
周大勇率领第一营的战士们,拿下最后一个山堡,又往沟里压下去。他听见四面都是自己部队的号声和喊声。嘿!敌人好几万人,全部让我军窝到岔口村里了。
这是最后解决敌人的时候了。
天黑地暗。突然。闪起电,打起雷,大雨哗哗地倒下来。枪炮声,军号声,“缴枪不杀”的喊声,风雨声,山洪的冲激声,轰响在陕甘宁边区的夜空。
(选自《保卫延安》第八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几段描写了敌人溃逃的场景,刻画了敌人草木皆兵的丑态,有力地讽刺了敌军色厉内荏的本质。
B.小说写老乡对我军作战的支持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典型又顾及全局,有详有略,独具匠心。
C.小说对李振德老伴不幸遭遇的叙述,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增添了小说的悲情色彩,为战争胜负埋下伏笔。
D.小说张弛有度,选材典型,质朴的语言中饱含情感,讴歌了战争背景下军民一心、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2)李振德与周大勇两人的对话中,叙述了哪几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天气变化,它们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某班级黑板报尚未完成的主图。请仔细读图,回答问题。
(1)这幅图要表达的基本寓意是什么?
(2)根据这幅图,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
下联:启航新征程
(3)为了更好地表现这幅图的寓意,还应该为其添加哪些构图要素?组卷:8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平原君)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②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③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在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对毛遂、管宁、祖逖三人都持肯定态度,但偏爱程度各有不同。你更欣赏其中的哪一位?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