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1/10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河南春晚“霸屏”,真正是火了一把。不仅科技“炫”,文化也“靓”。其中,《唐宫夜宴》节目运用5G+AR的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传颂四海。
在传统节日里,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再次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文艺和传承传统文化。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历史是厚重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衣食住行,无不沉淀着传统的基因。以文艺创新来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
(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材料二:
对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在创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左翼文艺运动,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文艺运动一方面受到五四文艺精神的直接影响,包含了五四文艺科学、民主、启蒙的主旨;另一方面也试图以“革命文学”的口号为引导,超越五四文艺传统。在此一时期,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及其宣传功能,是左翼文艺家们关注的重点。无产阶级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到了19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阵线内部就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展开了一场十分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强调利用与改造旧的民族文艺形式,以超越过于西化的五四文艺的声音,最终占据了上风。
在关于民族文艺形式的讨论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明确指出,民族文艺形式的问题,就是“中国民族旧文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与五四时期差异很大的文艺观念。在这里,新文艺与旧文艺之间不再是断裂的、相互取代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改造、转化的关系。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意在保证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并使文艺的受众以文艺作品为中介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然而,与当时许多参与民族文艺形式讨论的左翼理论家相比,毛泽东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不仅仅把提倡民族文艺形式当成是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民众抗战而采取的临时性文化策略,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上升到了在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这一高度上进行思考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的文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利用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并对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使之“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以“人民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析,以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性地加以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之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论述文艺问题时所使用的“中国精神”这一概念,以及对当代文艺创作提出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要求,与毛泽东关于文艺要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思想之间,更是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泓峻《文艺创新要结合时代精神融会传统资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富有东方气韵,表演方式既诙谐幽默又庄重,讲述了唐朝少女在博物馆的奇妙夜之旅。
B.《唐宫夜宴》“霸屏”多日,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进行文艺创新来传承传统文化。
C.不同的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政党,对文艺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都不相同。
D.左翼文艺工作者早期重点关注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和宣传功能,对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考虑甚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才不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遗忘中生出僵化。
B.当代文学作品中如果能够有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辉煌篇章,就能够大大地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
C.左翼文艺运动受到“科学、民主、启蒙”文艺精神的影响,割裂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很明显的西化倾向。
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新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体现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固有立场的继承。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观点的材料是
A.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B.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到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之学时说:“最理想的是懂得前人的,却并不能要他定要再进一步,超过前人。”
C.画家齐白石一生五易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诫弟子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D.《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层次结构。
(5)根据原材料,你认为如何进行“文艺创新”?组卷:2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
梁子里 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
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砌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的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
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砌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
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
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
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
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
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
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
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
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
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
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
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
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的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
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
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
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
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2021.2.18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
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
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
(3)加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义?组卷:29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小看了它,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
那么,冬季来临,①
(1)在上面第二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静电的产生的特点及预防措施。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祖国广阔的天空下,功勋人物追梦不止。“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人大代表申纪兰、“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战斗英雄李延年、基层干部张富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大国重器的研制专家、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改革先锋、为人类战胜饥饿和疾病而不舍昼夜的科学家……不懈的奋斗,让他们梦想成真;使命的牵引,使他们个人与国家紧紧相连。正因为此,他们能在新中国旌旗簇簇的岁月留下厚重一笔,他们建立的功勋永不会被时间冲淡、被人民淡忘。
作为青年学子的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你所处的时代,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光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功勋人物,放飞青春梦想”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