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
    ㅤㅤ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ㅤㅤ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简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
    ㅤㅤ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写的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共性应有的深度,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
    ㅤㅤ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深刻性,表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
    (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材料二:
    ㅤㅤ文学典型,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景物等。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典型形象的力量。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
    ㅤㅤ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要求作家、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就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型的,但王熙凤更加阴险、狠毒、口蜜腹剑,更虚伪。而探春就显得更为单纯,好胜心较强。这就从比较差别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人物形象融入其所处的社会中,使自身的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
    (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
    B.文学作品中,与写出代表性相比,典型形象更为本质的内涵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C.因为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所以,一部作品只要塑造了典型人物,就标志着这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D.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要创造典型人物,作家就应抓住特征,突出其共性中的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典型形象反映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这样的“共性”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B.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但是,个性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
    C.鲁滨孙、堂吉诃德、《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文学历史长廊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D.《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塑造了诸如贾宝玉、王熙凤、探春等众多个性独特又复杂的典型形象。
    (3)材料二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评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B.别林斯基说:“即使在描写挑水人的时候,也不要只描写某一个挑水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
    C.列夫•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就根本成不了典型……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
    D.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评论对方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典型形象进行论述,既有相同观点,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你认为《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是不是一个典型形象,请依据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组卷:4引用:4难度:0.6

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足迹
    王愿坚
    ㅤㅤ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ㅤㅤ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ㅤㅤ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
    ㅤㅤ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①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ㅤㅤ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②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下……你……”
    ㅤㅤ“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ㅤㅤ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ㅤㅤ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ㅤㅤ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青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ㅤㅤ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ㅤㅤ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ㅤㅤ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ㅤㅤ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ㅤㅤ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ㅤㅤ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ㅤㅤ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
    ㅤㅤ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ㅤㅤ“是党员吗?”
    ㅤㅤ“是。”曾昭良回答。
    ㅤㅤ“累了吧?”
    ㅤㅤ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ㅤㅤ“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ㅤㅤ“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ㅤㅤ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ㅤㅤ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ㅤㅤ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ㅤㅤ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ㅤㅤ“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ㅤㅤ“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一个同志。”
    ㅤㅤ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突然”“急速”“劈头盖脸”等急骤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旨在暗示社会环境的残酷性。
    B.“揪”“紧”“疼”三个动词笔墨集中,既体现了曾昭良对恶劣环境的敏感性,更生动形象表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情。
    C.文中各种各样的关口,指的是革命道路上众多的关键之处,尤其是小说中故事发生地——大雪山顶的雪坪。
    D.从思索“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的意思到完全明白自己的任务,曾昭良的共产党员形象愈发鲜明清晰起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山顶空气稀薄,战士们呼吸极度艰难的情形,表达了战士们一颗忠心,随时为国献身的精神。
    B.②处是动作和断断续续的语言描写,再现了战士们极度衰弱、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形,更是自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C.小说人物对话内容不多,符合故事真实、特定场景需要,但简洁有力,加快了叙述节奏,有力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司号员是小说情节关联的次要人物,他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的出场,映衬了周副主席关爱呵护战士们的形象。
    (3)“不要停下”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4)陈绍华在《试谈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写道“王愿坚的作品,是通过描绘毛主席和周总理、朱委员长在长征生活中的一点侧影,来展现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丰采的。作家根据他们在长征途中的光辉业绩,通过自己的深入理解和思索,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辩证地统一起来,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所崇敬的、所热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容和身影。”请分析这篇小说如何“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辩证地统一起来”的?

    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ㅤㅤ每天走近两万步是怎样一种体验?在进博会,答案是有趣味,不觉累。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龙头企业亮相企业商业展。
    ㅤㅤ走进各个展馆,犹如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一件件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的新展品。餐具能够“为自己带盐”?一套电子减盐餐具内部带有芯片,可通过向舌头发送电信号达到提升1.5倍咸味感知的效果,并相应地减少食品中30%的盐分,对保持低钠饮食的人群吸引力不小。①         ?“电波穿香室”可以通过头戴式装置分析消费者闻到不同香味时的情绪反应,从而进行个性化香水推荐。……全球新品好物让人(ㅤㅤ)。
    ㅤ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②         。特别是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正如此刻,如火如荼的投资商贸洽谈,面带笑容、满怀期待的参展观众,说着流利汉语的外国直播博主,和(ㅤㅤ)的展品一道,构成了进博会亮丽的风景。置身其中,脑海中不由自主蹦出了合作、机遇、未来、希望、信心这些词汇。
    ㅤㅤ一个想要展现开放气象的国家,须有(ㅤㅤ)的眼光和不懈探索的勇气,中国必将坚定不移地做全球发展的积极建设者,成就一年比一年精彩的“东方之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3)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这首歌德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海水滔滔地长流,
    陆地永不能挽留。
    白昼还未尽,男儿务须奋勇!
    黑夜到来了,谁也不能活动。
    我的遗产多么壮丽、广阔、辽远!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有删改)      上述诗歌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