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康德对德福关系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他认为实践理性的目标是追求道德,追求善。道德有二:一是以对象本身为决定原则的道德,二是以法则为决定原则的道德。前者不是真正的道德,只是他律道德,只有以法则为决定原则,才是真正的道德,即自律道德。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让道德配享幸福,最终达到最高的善。人不能缺少道德,更不能缺少幸福。道德不可缺少,是因为只有道德才能代表人的价值;幸福不可缺少,是因为如果有德之人总是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道德对人而言也难以接受。因此,必须想办法把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两个方面都照顾好。无条件的纯善极善配享幸福,才是道德的最高目的,才是圆满的。如何将纯德之善与幸福联系起来以这至圆满,就成了康德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将康德最高的善译为圆善,取整全而圆满之义。
在牟宗三的《圆善论》看来,儒家有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道德宗骨,这一道德宗骨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本心。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本心,都是道德的本体。这种道德本体有强烈的创生性,可以创生道德的存有。在创生道德存有过程中,道德之心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宇宙万物,同时也影响到对于成就道德过程中那些付出和牺牲的看法,使那些付出和牺牲随心而转,转化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成为道德幸福。这样一来,既有德,又有福,德福一致,圆善由此而成。
但儒家并不关心康德意义的圆善问题,保证有德之人必有福,不打这个包票,是因为他们看得很清楚,道德与幸福并不是一码事,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分属不同的领域,不能混在一起。这方面孟子讲得最清楚:“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道德的根据是在每个人内心的,你好好去求,就能得到,你放弃,就会丢掉,因为这是“求在我者”。孔子的弟子伯牛不幸染有恶疾,孔子前往看望,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感叹这样的人也会遭遇这种情况。这就说明,即使有德的人,也会罹患重病,也会短命夭折。
(摘编自杨泽波《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材料二:
儒家讲求德性修为,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否由此获致福报,而是本来就将修德作为主体的存在论基础予以肯认。此第一层级的基础义理。孔子讲“为仁由己、欲仁则仁至、忧道不忧贫”,孟子讲“仁义礼智谓性不谓命、非由外铄、天爵”,均以德性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基础。换句话说,作为最直接的主体义务,主体的德性修为及努力不过是主体自身目的性原则的展开进程。所谓德福一致与否,至多只能归入第二义。如果因为德福相悖而对德性修为产生怀疑,那恰恰说明该德性修为在开始时就掺杂着功利的动机,这不符合儒家德性论的第一义谛。用康德的话说,这就不符合先天的道德法则,是不纯粹的实践理性。这样看,儒家德福智慧与功利主义相关主张是明显不同的,“功利主义学说主张幸福是值得欲求的目的,而且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其他事物如果说也值得欲求,那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功利主义以幸福为第一义谛,以幸福为目的来考量其他,包括道德。儒家的思路则与之迥异,乃是以道德为底色来衡量幸福。同理,儒家与幸福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派的主张“幸福就是整个至善,而德行只不过是谋求幸福这一准则的形式”也显然殊异,而与斯多亚派的主张“德行就是整个至善,幸福只不过是对拥有德行的意识”则有思路契合的部分可能。
需要澄清的是,外在的善、福“不受重视”,并不意味着儒家对其完全排斥,其实儒家同样看重这些外在的物质福报,只不过儒家采取了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即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获得这些物质福报,不甚重要。也就是说,儒家认为这些物质福报可以有,甚至“应该”有,但对于是否必然可以得到,则不甚重视。《中庸》第十七章有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以往很多解释为了回避现实中常有“德福不一”之情形所造成的诘难,往往将此段解释为“只是以舜的生平经历作为根据”,认为此论并不具有普遍性。其实不然。这是儒家表示“有德必有福”的明确论断。
(摘编自程旺《从“困境转化”重思儒家的德福之道与德福一贯》)(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德福关系问题,康德提倡以法则为决定原则的道德,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让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圆满。
B.牟宗三认为孔子的仁、孟子的本心都是道德的本体。这种道德本体具有创生性,在创生过程中,可以赋予外物以价值和意义。
C.儒家讲求德性修为,肯定修德是主体的存在论基础,这是第一层基础义理。如果掺杂功利动机,就不符合先天的道德法则。
D.斯多亚派认为德行就是整个至善,幸福是主体自觉的德行,伊壁鸠鲁派认为幸福就是整个至善,德行是获取幸福的形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牟宗三认为儒家的道德之心把付出和牺牲转化为道德幸福,德福一致以达圆善。
B.孟子认为德是“求在我者”,应该积极主动;福则是“求在外者”,不必强求。
C.功利主义认为把幸福作为追求的第一义谛,道德虽也值得追求,但是次要目的。
D.《中庸》说大德必得位、禄、名、寿,明确论证了儒家“有德必有福”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子路为孔子的遭遇深感不平,认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B.颜渊德行很高,深受孔子的赏识,但是他也难免予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处境。
C.善者吃亏,有德者生计堪忧,会动摇德性存在根基,引发“道德无用论”感慨。
D.教师的幸福与道德紧密相关,教师应通过实践在修身、敬业、创造中以德谋福。
(4)两则材料在进行论证时多有引用,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
(5)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请你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既能涵养道德又能保持幸福感。组卷:2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
陈毓 现在走来的是夸父。颀长、矫健的夸父。她长发、长腿、长手臂。她在大地上疾步如飞,风是她最亲的旅伴。
她的皮肤黑而结实,她颧骨上有太阳的红。她是炎帝族的后裔,幽冥神的孙女。从小获得的教化使她情感单纯,爱得无保留,恨得不顾忌,欢喜与悲伤都如无云的天空一般真纯坦荡。
夸父和她的族人住在荒寒之地,,恶劣的环境检验着生命的坚韧。她眼见着族人用药酒和冰水给初生儿沐浴,在这冰与火的考验中,体弱者在第一关就被拒于生门外,活下来的孩子生命强韧如淬火的钢,足以抵挡明天的磨难。
因为寒冷,他们生来崇拜太阳。他们寡言,却喜欢用歌声表达内心。所以夸父族人的嘴唇唱歌多于他们说话。往往歌者听见自己的歌声被荒野回应,不觉陷入长久的冥想。
夸父在这样的群体里慢慢长大。
现在她是美少女了。她喜欢奔走,似乎她热切的情感只有在如风的行走中才能释放,似乎只有奔走,才能叫她体验到内心像风一样的快意与自由。
这不,长发飘扬的夸父迎面走来了。你看她长腿、长臂,她投在大地上的影子也是颀长美丽的。她耳朵上有两条黄蛇当耳环,双腕上套两条黄蛇当手镯。蛇身上的金环反射着太阳光,那光又照亮夸父的脸。她的脸,那么美丽、生动、妖冶。
你看,万物仰首,是太阳来了。其实最早感受到太阳的是夸父美丽的大眼睛,但夸父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她只看见她手臂上的黄蛇,一点点亮丽起来,那明亮会使看它的人惊讶与快乐。它总是用惊人的妖艳迎接太阳。耳边黄蛇晃荡出的光晕使夸父脸上的太阳色又深了一层。她知道,太阳来了,她的太阳来了。
从春天开始,夸父就和太阳在一起了,他们在沼泽边的矮树林中相遇,那时夸父刚刚在林中发现了一眼温泉,她在里面沐浴、游憩。等她光艳地从水中站起时,她身上的晶莹水珠先自预报了太阳的到来。在巨大的照亮整个天空的光明中,夸父整个跌进泉水中,泉水因为太阳的入住而像水晶一样光明通透,又像沸了似的高高地激荡而起。如果有人目睹了这场爱恋,可能会用惊天动地来给以形容。
这是夸父的春天。泉边苍朴的桃树在春风里脱胎换骨,大地弥漫着桃花的香气。东山周围荒芜千里,唯有夸父栖息的东山之巅,是大漠中的绿洲。
在与太阳相处的日子,太阳温暖了夸父,照亮了夸父,她依赖他的温暖馈赠,但太阳总要在路上,总渴望把他的光热洒向世间万物,他说那是他的事业,是他看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事情。他一年只能对她亲近一次,剩下的日子,夸父只有别离和等待。这是夸父不能忍受的,她渴望随时沐浴在太阳的光焰与温暖中,她爱他,爱他赠给她的太阳红。她不知道,虽然她离不开太阳,但太阳可以离开她,他们的爱是不等量的。
她要追随太阳。她只能追赶。她用尽一个女子所有的执著与阴柔,以及隐约的反叛,追赶太阳。那是她的生命,是她的全部。她不明白天为什么要黑,现在,没有什么比黑暗更使她无法忍受。没有太阳的日子,活着比死去更为不堪。她只能往前赶,往前,就有她的温暖,她的光明。她有时候觉得离太阳很近了,近到她伸出手臂就能碰触到的距离,但是眼前突然黑了。黑暗使恐惧、寒冷、绝望严实地罩住她。
她取火取暖,在取火的过程里她流失了水,焦渴催逼着她,她喝干了一条河,又喝干了一条河。可清凉的河水无济于她的焦渴。巨大的恐惧袭来,她呼唤太阳,向太阳求救。她的呼唤从她无汁的嗓子里冒出来,像烟一般无力飘散。绝望中,她看见太阳的金斗篷在大泽边一闪,她看见大泽发出幸福的战栗,把太阳卷进泽的激情里。黑暗严丝合缝,只有风从旷野深处走过,发出深沉的叹息。她喝下的那些水变成了眼泪,眼泪流成了河。这个从来不知疲惫的女子疲惫了,她的头在黑暗中无力地低垂,她匍匐在地,她的长睫毛如两道栅栏,锁住她眼里最后的不堪。
她耳朵上的黄蛇、手臂上的黄蛇脱落下来,钻进泥土里去了,她芬芳的桃木手杖压在她的身子底下,夸父无声,她死了。
后来有人路过这里,看见托举过夸父身体的那片土地长出了茂密的桃林,绵延几千里。每当春天到来,桃花盛开,那场面,真是壮观无比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至第四段交代了夸父的出身性情、生长环境和族人的习俗,为下文写夸父爱恋追逐太阳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语言具有散文化特点,朴素平实,不事雕琢,“这不,长发飘扬的夸父迎面走来了”等语句饱含深挚的感情。
C.“只有风从旷野深处走过,发出深沉的叹息”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夸父悲情的形象,含有作者深深的同情与悲哀。
D.结尾写夸父死后手中的桃木手杖变成大片盛开的桃林,场面非常壮观,在悲剧之中又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2)关于文中夸父长大后爱上太阳、逐日而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她”便于全面描写人物,文中交替使用,行文富有变化。
B.“在巨大的照亮整个天空的光明中,夸父整个跌进泉水中”写出了这场恋爱的轰轰烈烈与夸父的全情投入。
C.“这是夸父的春天”一语双关,既照应前文自然界美好的春天,也突出夸父寻到爱情后的无比喜悦之情。
D.夸父是一个妩媚多情、至纯至性、对爱执着的女子。文章表现出对夸父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负心人的批判。
(3)文中多次出现黄蛇形象,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黄蛇的作用。
(4)本篇小说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在神话“夸父逐日”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新编,可谓构思奇特、想象瑰丽。请你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葡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水果。葡萄皮可充当膳食纤维重要来源,葡萄皮中,花色素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功效,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单宁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因此建议, ①,但在吃葡萄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籽葡萄,有传言说无籽葡萄是用了转基因技术,食用后可能会使人出现变异。那么, ②?事实是,现在的葡萄还没有运用转基因技术,无籽葡萄很正常,也很安全。目前常见的无籽葡萄有“无核翠宝”“夏黑”“阳光玫瑰”等。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水果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皆代表人们美好的意愿。葡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葡萄因其成串且多籽,作为装饰放在家里, ③,是比较传统的吉祥象征。除此之外,葡萄还寓意做事情能事半功倍。在国画创作中,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一株葡萄能结出串串葡萄果实,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希望事业成功,祝愿财源滚滚和生意兴隆。葡萄树生命力顽强,也意味着自强、坚信和自信。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茌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
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一些青少年视奢侈为“时尚”,视享受为“潮流”,盲目攀富比阔,肆意挥霍浪费,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勤俭精神都不可丢。李商隐曾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育才中学高一年级要召开“家教家风建设主题班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