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1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望中国40多年来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的成功就是长期增长的成功。这里说的长期增长,或者说经济增长,指的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人均收入增长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指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源泉是什么?根本性的也是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这个毋庸赘言;二是分工、专业化和交换。甲和乙各自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虽然两者都没有实现技术上的进步,但由于他们都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这就提高了整体产出水平。当然,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即交换。例如,甲只种棉花,种植棉花是甲的优势,乙只种粮食,这是乙的优势,他们实现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但是如果没有进行交换,就会出现问题,如甲没有粮食,而乙没有衣服。因此,交换十分重要,而交换涉及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保障。
          那么,分工、专业化和交换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谈到,“这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参与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就越多,分工也就越细,大家就越可以通过各自优势(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进行交换,并取得更大收益”。后人把亚当•斯密这套理论称为“斯密定理”,即经济增长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大了,贸易创造的收益就增长了。
          中国的开放实践印证了长期增长理论是正确的。中国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不断深化规则对接密不可分的。中国实施的大力吸引外资、建立经济特区、重视出口、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政策举措,扩大了市场规模。中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通过交换使得来自贸易的收益越来越大,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伴有技术进步。
          长期增长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西方理论。但这一理论的思想实际上与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开放实践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智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在200多年前写的,而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里写下了《货殖列传》。“货殖”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增长。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专门谈到了怎样实现货殖,即“以所多易所鲜”,用我多的东西换我少的东西。与司马迁几乎同时代的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谈到了如何实现自然货殖,“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也就是用我有的换我没有的,用我擅长生产的换我不擅长生产的。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思想和逻辑架构,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表述过了。“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今天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我把中国这套理论称为“淮南子•司马迁定理”。
          亚当•斯密讲的主要是“以所工易所拙”,但还没有详谈“以所多易所鲜”。后来,瑞典的伊•菲•赫克歌尔和贝蒂•俄林做了补充。他们强调了自然禀赋,就是多少和有无的问题。长期增长理论的两大逻辑点之一,即分工与贸易收益,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找到明显的对应,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认知同构的一面和圣贤智慧不断理论化的事实。
    (摘编自张字燕《“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40多年来人均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一原因。
    B.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还包括分工、专业化和交换。
    C.“斯密定理”的内涵可以概述为分工、专业化和交换与市场规模的大小有关。
    D.“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被认为是一种西方理论的长期增长理论是相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先阐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再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最后指出长期增长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应。
    B.文章列举甲和乙各自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的例子,论证了分工,专业化和交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观点。
    C.文章运用引证法,引用《货殖列传》《淮南子》中的内容,阐述了长期增长理论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著作中已有体现。
    D.文章从中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东西方认知同构的一面和圣贤智慧不断理论化的事实,指出中国的开放实践包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交换是非常关键的条件,如果没有进行交换,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就会出现问题。
    B.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并进行交换,可以提高整体产出水平,而技术无关紧要。
    C.中国的开放实践以及经济取得的长期增长是依靠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来指导的。
    D.伊•菲•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对《淮南子》的思想做了补充,强调了自然禀赋。

    组卷:48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不仅表明我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是在为各行各业的低碳转型明确时间表,谋划路线图。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对于众多能耗领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也要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数据显示,作为电力行业的“能耗大户”,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制造行业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更大有可为。
          制造行业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要实现创新突破。不久前,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上,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从全球近百个国家2100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实现节能85.7%,在大赛中夺冠。据预测,普及这种空调技术,有潜力在2050年前实现累计全球碳减排达1000 亿吨,相当于1160 亿棵树100年的碳汇量。可以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零碳源”空调技术已服务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成为“中国创造”造福全世界的一个生动写照。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应对气候变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谁能抢占节能减排技术的高地,谁就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各行各业当为自身的转型升级谋先机,助推“中国创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节能减排、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人民网《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材料二:
    “不要孤立地看待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毅中的观点在钢铁行业的体现尤为明显。当前能源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等能源、产业、产品结构性问题都是影响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因素。反过来看,低碳发展也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冷静看待当前钢材消费的高增长,国家提出压缩粗钢产量,就是要求钢铁行业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转移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无论是控产能,还是减产量,目标都指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既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2021年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实现粗钢产量达峰,二是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三是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四是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
          钢铁企业积极响应,从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发布的2021年经营计划中可以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关键词。
    (摘编自谢希瑶《要求更“刚”!碳达峰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材料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并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为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此外,我国还建设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既要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又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实现既定目标。但我国化压力为动力,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金观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中国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B.当前钢铁行业在能源结构、行业集中度、高端绿色产品供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不利于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C.“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与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相比,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
    D.中国已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已服务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为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
    B.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任务,但能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既定目标而努力。
    C.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倡议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做好粗钢产量达峰改变用能方式等四项工作。
    D.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的说法,钢铁行业对粗钢的控产能和减产量,就是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3)三则材料都涉及“碳达峰、碳中和”,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10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宋云樵
    伍中正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贴哪挂哪,就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适当写一点小篆和草书。
          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字,也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送。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然后说。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有一年,庄里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又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家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的决心,然后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宋云樵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然后提笔书写: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镇长,姓铁。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
          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了几句话。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
    “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话时,底气非常足。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背定不少。”有人眼神迷茫。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字,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
    “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说什么的都有。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较舍的报告。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字。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施工现场,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督工。
          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字校旗杆上飘扬。
          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啥东西?”铁镇长问。
          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
    “你要的一幅字!”宋云樵说。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你要过。”宋云樵肯定。
          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给铁镇长送字一月后,宋云樵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
    “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开篇,为后文宋云樵写福字、写对联以及铁镇长求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为了表现宋云樵的字写得好,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庄里人喜欢、文化局干部感叹、铁镇长求字等。C.“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运用反复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铁镇长的公仆形象。
    D.宋云樵送给铁镇长的字是用颜体书写的,“结构方正”“挺拔开阔”,体现了对铁镇长的称赞,也为了暗示自己的人品。
    (2)宋云樵写的三副对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评论说“宋云樵的字里藏着一个宋云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26引用:6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月亮之所以为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①          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浪漫多姿的月亮,引起诗人多少多情的思绪!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
          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②          ,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
          中秋节的起源③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散句,请改成整句。

    组卷:16引用:1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8年,《天津青年》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其中一问是“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职业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不再只关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目标,而是更多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中国举办奥运会推动了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4引用:9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