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0 3: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材料二:
          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裨益。从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
          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要以实际生活的背景为前提;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
          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
          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还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压力,传统文化虽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但并不具备朝夕可以见效的神奇。也正因如此,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井继源《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示范。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有了实证和深刻的认识。
    C.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文化传承必须要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
    D.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选择地筛选,对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要舍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B.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文明探源方案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独一无二的。
    C.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果。
    D.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误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朝夕见效故不甚重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呈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B.通过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为“三皇五帝”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有真实历史背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而后再去对证解决。
    C.把涉及8000年文明起源史、5000多年文明形成史的渭河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地一并纳入,拓宽空间范围进行研究。
    D.目前,我国考古学在和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方位的联合攻关方面,尤其在“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4)传统文化中,既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也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共识等。请从上述思想观念中任选其一,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当今中国故事加以分析。
    (5)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传播”?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7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双鞋叶骑      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
          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
          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买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
          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
          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要捐款救助。
          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
          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
          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原载《北京文学》2019年第9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
    B.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
    C.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可以看出由于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的采访,“我”因为兴奋而一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
    D.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2)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3)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像一只美丽的蓝色闪蝶,5月22日已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祝融”号火星车,①        。一是能够承受整个任务过程中的力学、热、辐射等空间环境;二是落火后火星车与进入舱配合完成释放、分离任务;三是在火昼时完成火面感知、探测、移动等工作,在火夜时进入待机状态;四是能够适应火面环境,具有自主休眠唤醒能力。
          研制团队针对火星独有的光照、沙尘、大气、温度、土壤等特点,创新技术,量身打造了“祝融”号,设计了蝶形四展太阳翼,配置了特殊的电池等,采用了纳米气凝胶保温……确保了火星车能够有效应对严酷的环境。
          当火星车受到沙尘的遮盖时,它接收到的太阳光能量急剧下降,这时就必须为火星车设计一“休眠”模式,等待沙尘暴过去。其次,当进入火星深秋后,光照强度会持续减弱,这时②        ,直至第二年的春季再“醒来”。同时,火昼时锂离子蓄电池可能会面临充电量不足的情况,研制人员也为火夜制定了一份休眠唤醒“备份”计划:在火昼转火夜前,③        ,火星车转入休眠状态。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齐齐哈尔市某中学的学生计划利用上述语段制作一个科普小视频,介绍“祝融”号的小秘密,视频分三个板块,请你为这三个板块各设计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组卷:24引用:10难度:0.6

四、作文(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莫泊桑)
          “青年人有着大好的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选择合适角度,从你知晓的历史人物或熟悉的文学形象中,选择其中的一个,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给儿子(或女儿)的回信》为题,与孩子分享自己人生的某段经历及对人生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