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包头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翻译问题。最近几十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理论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都已经揭示,翻译不是一个在真空中发生的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行为,而是一个受到译入语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时代语境、民族审美情趣等许多因素制约的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想要让翻译取得预期的效果,产生应有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跳出来,关注翻译行为以外的种种因素。
借助译介学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我们就会注意到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某些做法存在的问题。其中两个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一个是“语言差”问题,另一个是“时间差”问题。所谓“语言差”,指的是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现代西方语言并理解相关的文化方面,比使用英、法、德、俄等西方现代语言的各西方国家的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理解中国文化要来得容易。所谓“时间差”,指的是中国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方、了解西方,积极主动地译介西方文化至今持续一百多年了;而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就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这二三十年的时间罢了。
由于“语言差”的存在,因此虽然在中国能够有很多精通英、法、德、俄等西方语言并理解相关文化的专家学者,我们却不可能指望在西方同样有许多精通汉语并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而由于“时间差”的存在,中国拥有比较丰厚的西方文化积累,也拥有一大批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他们都能较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译自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述。当代西方则不具备我们这样的优势,更缺乏相当数量的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译自中文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述的读者。某种程度上,当今西方各国阅读中国作品的普通读者,大致相当于我们国家严复、林纾那个年代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明乎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当今西国家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中国作品时,多会采取归化的手法,且会对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删节;而我国出版社提供的无疑更加忠实于原文、更加完整的译本,在西方却会遭到冷遇。只要回想下,我们国家在清末民初介绍外因文学作品时,也经常对原文进行大幅度的删节,甚至还要把外国的长篇小说“改造”成章回体小说,也就不难理解今天中国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在西方的遭遇了。
有人也许会质疑上述“时间差”问题,认为西方对中文的译介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有不少传教士早在16世纪就已经译介中国文化典籍了,譬如利马窦、理雅各也在19世纪中叶译介了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典籍。这当然是事实,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事实,即最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多数西方读者满足于自身的文化,对他国、他民族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这从翻译出版物在西方各国出版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可看出:在美、英等国,翻译作品只占这些国家总出版物数量的百分之五左右,与翻译作品占总出版物数量将近半的中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语言差”和“时间差”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必须关注当代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和文化时的以上特点。我们以前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接受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主要依靠的是本民族的翻译家,是从文化的跨语言、跨民族传播与接受的一般规律出发而言的,譬如我们接受西方文化,或者东南亚各国接受中国文化,就是如此。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差”和“时间差”,我们不可能指望西方也拥有众多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因此,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中国的中译外翻译工作者完全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事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出他们的贡献。
(摘编自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行为,而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的一种文化交际行为。
B.为了方便西方的读者理解,西方国家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中国作品时多会采取归化的手法。
C.中国人译介西方文化已经一百多年了,因而中国拥有比较丰厚的西方文化积累。
D.要改变我国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在西方的境况就必须提供更加忠实于原文、更加完整的译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宏大命题,从翻译之外因素切入,角度新颖。
B.文章将当今西方读者比作严复时代的中国读者以说明他们对我国文化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
C.文章以利玛窦以及理雅各之例来驳斥部分人对“时间差”问题的质疑,很有说服力。
D.文章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审美情趣不同,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人民掌握汉语比中国人掌握西方语言要来得困难。
B.“语言差”“时间差”的存在使我们不可能指望西方国家拥有众多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C.翻译出版物在西方各国占比量过低,这造成西方读者不太愿意接受他国、他民族的文化。
D.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能依靠西方本民族的翻译家,只能依靠中国中译外翻译工作者。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城镇污水处理是指为改变污水性质,使其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处理,系应用物理处理法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和寄生虫卵;二级处理,系应用生物处理法将污水中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氧化降解为简单的物质;三级处理,系应用化学沉淀法、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等,去除污水中的磷、氮、难降解的有机物、无机盐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是根据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来水水质情况、可供利用的技术发展状态、城市经济状况和城市管理运行要求等诸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的
(摘自程浩《城镇污水厂尾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安全管理网》2020年3月25日)
材料二:进水不达标导致的排放超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城市污水处理提供的本应是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但如果将不允许排入的工业废水也纳入城市污水系统,也会导致水质污染浓度上升。这个责任不在城市污水处理企业身上,毕竟污水处理厂与工业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服务的卖方与买方关系。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与政府签订了相关协议,因进水出现水质不达标可以不受法律约束。按《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规定,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旦接纳污水,就要依法达标排放,
即使签订了免责协议,当排放超标时也无法逃脱法律责任污水处理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营造良好的监管氛围。如完善监管条例,补齐预处理环节和管网输送环节的短板;按照规范与标准监管相关工业企业,及时制止其恶意排污行为,保障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等。
(摘编自郝亮等《规范污水处理市场亟须法治理念与契约精神》)
材料三: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建设于2008年。2017年,生态城水处理中心投用,城市污水过滤为可循环利用的再生水,保障生态城绿化、道路喷洒、生态景观绿化及生活杂用水需求,实现污水再生利用。
天津生态城从规划之初就系统设计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污水收集管线实现全部地块覆盖,非工业污水直接进入预留污水管网,工业废水达标后方可排入管网,污水和雨水分流,管线随道路建设铺设。后期,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网格化社会管理随时跟踪,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等问题。通过潜望镜和内窥机器人等设备,给所有的排水管网建立了健康档案,通过排水物联网平台结合人工巡查,实现各管线水位、水量的实时监控。
此外,生态城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实现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生态城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
(摘编自《污水全收集城市更美丽》)(1)下列对城市污水处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污水处理是指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处理,可以分离去除污水所含的污染物质,使有些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有用物质。
B.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着法治理念不强的问题,认为与政府签订了相关协议,如果因进水水质超标导致出水超标,公司不受法律约束。
C.污水处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关系,提供的是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完善监管条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D.在城市污水治理时,要建立新的治理模式,不再以人工进行水质监测、预测预报,通过机器、程序、软件等实现智慧化治理,向精准化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分为三级,根据来水水质情况即可确定采用何种处理工艺,达到去除污水中有害物质的目的。
B.污水处理企业与业企业之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服务的卖方与买方关系,污水处理企业不能违背契约责任条款,应做到依法达标排放。
C.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可避免维修时对道路的破坏,雨污分流可减小治污的压力,这些都体现了建设者的匠心。
D.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可以降低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还可以净化雨水,用于景观补水。
(3)中新天津生态城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处理经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组卷:0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①,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②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③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拨头便走。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选自冯骥才著《俗世奇人•贰》,文字有删节)
[注]①锅伙:此处指在简陋食宿处住着的单身工人、小贩。②死千:担当出生入死的差事。这是天津地方土语,也是混混儿的行话。③赛:天津方言,有“像”或“似”之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写人。不仅对主角李金鏊、小杨月楼刻画细腻,也于寥寥数语中将热心肠的小伙计、诚实本分的当铺老板、仗义的锅伙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善于叙事。李金鏊助小杨月楼脱困,小杨月楼助力李金鏊,两件事情都办得爽快,可作者总能尺水生彼,以人物心理活动和言行来制造波斓。
C.小说语言精妙。文中“嘛”“赛”“锅伙”“爬爬屋”等诸多天津方言词汇都透着一股子天津话的生动和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地方特色。
D.小说多用对比。李金鏊家境贫困却能济危扶困,这是人物自身的对比;小杨月楼称李金鏊“二哥”,对方却唤其“老板”,这是人物之间的对比。
(2)初见时,小杨月楼眼前的李金鏊与传闻中的李金鏊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中不同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8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因素影响,①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因素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② ,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时,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总体而言应对③ 。
(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对上面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3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本题共1题,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硬核”成为网络热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如“硬核科技”“硬核妈妈”“硬核防疫”“硬核人生”……有人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有人说“硬核”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组卷:0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