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汇文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1 15:3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有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了,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节)(1)对第一段中“生命堤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堤坝既体现了文化上的宏大目的,又解除当地人民的生活疾苦。
    B.堤坝既是自然功能的长堤,同时又适合观赏,景色优美,令人沉迷。
    C.堤坝既是百姓生存的保障,又记录了两位文豪卓越从容的生命和文化良心。
    D.堤坝象征了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以及更大意义上统领时代的民族精神。
    (2)对第四段开头“这类结果”解说合理的一项是
     

    A.积极入世也很难实现理想,体现出的社会价值也极为有限。
    B.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
    C.能够到杭州西湖做太守,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D.在现实社会碰了壁之后,急流勇退,隐居孤山是容易不过的。
    (3)不属于作者对林和靖式“急流勇退”的评价的一项是
     

    A.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奈的自卫与自慰。
    B.是一种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安全而宁静。
    C.这种消极的态度造成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
    D.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材料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寄生之所在,不外庙堂和江湖两处。得意时是出将入相,以重振朝纲、复兴朝政为目的,怀抱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失意时则隐居世外,或高卧林泉,或躬耕山野,忘情于山水诗酒之中。前者虽然风光显赫,但后者亦同样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敬仰。
          然而,我们翻一翻《明史》就会发现,有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隐逸之士少之又少,《明史隐逸》所记载的也只有12人,且均为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按说,明代文人面临的生存环境比之唐宋时期更严酷,更恶劣,照例文人应该更倾向于走向退隐这条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何故江湖无人呢?
          实际上,并非江湖无人,而是江湖也成名利场,隐士改头换面,以“山人”的形式出现了。
          何谓“山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这么说的:“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之辈,亦谓之山人。”在明代,“山人”这一称谓有了特定意义,山人一族更不同于历代以来淡泊名利的隐逸一族,虽然他们也是读书人,不少也被社会以高人异士视之,不过他们却是热衷于功利的名利客,依傍权门显贵,或出谋划策,或附庸风雅;他们的成分也复杂得多,既有风雅的文化名流,也有巧言令色的知识骗子,鱼龙混杂,不一而足。但目的俱无非“以诗卷遍贽达官”,依附权贵之家以求功名富贵。
          山人一族出现于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已成了颇有气候为社会注目的群体,他们活动于京师,奔走于权贵之府,大言不惭地推销自己,心甘情愿地充当帮闲清客乃至文化打手。更可笑的是,他们向权贵上书自荐时,亦署名“某某山人”。以所倚仗权贵的身份地位,“山人”也有不同头衔,比如“相门山人”即指内阁辅臣门下的山人。“按相门山人,分宜(严嵩)有吴扩,华亭(徐阶)有沈明臣,袁文荣有王之登,申吴门(申时行)有陆应扬。诸人俱降礼为布衣交,唯江陵(张居正)、太仓无之。”(《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像受聘于申时行的山人陆应扬,“其才庸庸,无一致语”,早年不齿于乡里,却靠依附相门大捞特捞,居然富甲一方。
    《万历野获编》中还有个故事。有个姓黄的山人,以诗自负,平日“好衣盛服,蹑华靴,乘大轿,往来于显者之门”。有一天拜客归来,不巧囊中金尽,轿夫要钱,他只好说:“我黄先生何等人物,肩背千古,你居然还敢要我的钱?”轿夫答道:“先生既然如此珍贵,那我就只敢要五体以外的东西了,用你的靴子来当车费如何?”
    “山人”如此行状,自不免祸及自身。万历年间因建储之争,朋党分立,相互攻讦,有个叫乐新炉的山人,乃大太监张宏的门人,为打击敌对异己,在京城大量制造流言蜚语,编造出所谓“十君子”与“八狗”“三羊”的说法,又作歌谣“若要世道昌,去了八狗与三羊”。结果事情闹大至不可收拾,终惊动了皇帝,以“诸种不法事”将其下诏狱,在“具伏诸罪状”后,“上命荷立枷戍之”。此后,鲜问政事的万历皇帝居然下了一道恩诏,尽逐在京山人。一夜之间,喧嚣奔走于京城的山人们或失魂落魄,或改头换面,或作鸟兽散了,自留下了不起波澜的一份《逐客鸣冤录》,从此销声匿迹了。
          对于“山人”的兴起,《明史》其实暗示了一个理由:“明太祖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岩穴,侧席幽人,后置不为君用之罚,然韬迹自远者,亦不乏人。迨中叶承平,声教沦浃,巍科显爵,顿天网以罗英俊,民之秀者,无不观国光而宾王廷矣。其抱瑰材,蕴积学,槁形泉石,绝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由是观之,世道升降之端,系所遭逢,岂非其时为之哉。”明代极重儒学,更讲究实用和入世,隐逸文化受到官方和主流社会的排斥甚至猜疑刁难,时代的风气已容不得真正的隐逸之士,这一代的文人既无法逃离现实,却又缺乏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生活的精神勇气,其欲为隐士能乎?于是隐士一天天少下去,“山人”则一天天多起来。这一转换象征了中国文化中隐逸精神在明代的消解,也象征了隐士时代的终结。
    (选自《所谓“山人”》,源自网络。有改动)(4)以下是文章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对白居易、苏东坡持赞赏、惋惜的态度。
    B.对林和靖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C.对吴扩、陆应扬持批判、鄙夷的态度。
    D.对乐新炉持批判和同情的态度。
    (5)文中提及“隐士”和“山人”的异同,对此陈述不当的一项是
     

    A.都是读书人,不少人被社会以高人异士视之。
    B.都有过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的愿望。
    C.隐士淡泊名利,山人热衷功利。
    D.山人的成分比隐士复杂得多,鱼龙混杂。
    (6)两则材料主要谈及了哪三类文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人生理想?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1难度:0.6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8引用:1难度:0.6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22引用:1难度:0.6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⑪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注释:
    【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
    B.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1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你为保有自己的“世界”作出过怎样的努力和奋斗呢?请以“平凡世界中的一场‘战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细节真实,感情真挚,表达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组卷:2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