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19:30:2

第一部分阅读。(7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古代的“粮食安全”
    张嵚
          ①在古代典籍中的记录里,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对古代灾荒的种种描绘,那些“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等恐怖景象,让多少读史者读到心头滴血,却也教一些“聪明人”一拍脑袋:“古代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没粮食吃可以捕鱼打猎嘛,古人为啥这么想不开?”
          ②历朝历代的灾荒时节,确实常有离乡背井的流民钻进山林,靠打猎捕鱼讨生活。最出名的就是中晚唐时期,生活在嵩山山区里的“山棚”之民,基本都是从各地逃荒到那里的流民。但更残酷的事实是,在那些破坏力巨大的灾荒面前,“捕鱼打猎”的法子,基本没用。
          ③比起“让老百姓捕鱼打猎”之类的馊主意,中国历代王朝在饥荒问题面前,都重点在一桩大事上开动脑筋——如何提升粮食储备增强抗灾能力。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粮食安全”。
          ④在这个问题上,从元末大饥荒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一度弦绷得紧。明太祖朱元璋开基建国后,除了延续宋、元王朝的“常平仓”政策外,又在全国各地广建“预备仓”,不遗余力地储备粮食。雄厚的粮食储备,也曾是明王朝亮眼的“名片”。
          ⑤而取代了明朝的清朝,立国后也牢记着明王朝饥荒亡国的教训,对于粮食安全不敢放松。特别是雍正年间,经过“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的粮食储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千八百万石。乾隆在粮食政策上无比务实,不但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而且有严格的“各省互救”国策,千方百计杜绝饥荒。
          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清两朝都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那么为何在其末世时,都出现了景象惨烈的“奇荒”呢?因为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⑦就以明朝为例,虽然明朝历任帝王,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但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丰厚的储粮也成了官员眼中的肥肉,贪占挪用粮食成了惯用套路,就连一度遍布全国的“预备仓”,到了明末也已彻底不见影踪。外加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原本作为产粮区的江南地区,大批农田都改种经济作物。而在全国各地农村,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入城镇矿山谋生,哪怕北京周边的农村,也是“土旷人稀”。粮食产量自然锐减,繁荣的表面下,已隐藏着巨大的粮食危机。
          ⑧晚清年间的“丁戊奇荒”,更是人祸破坏粮食安全的写照。在“丁戊奇荒”前的二十年里,受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北方各省大片良田都改种了鸦片。丰厚的鸦片收益,喂饱了极少数蛀虫,也碾碎了清王朝的“粮食安全红线”。
          ⑨比起这些惨痛的教训,更需要后人明白的是,无论身处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粮食安全”“饥荒”这些词汇,都不遥远。联合国最新的报告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就有六点九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至少每十一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人正在挨饿。从这个意义上说,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每一顿饭、每一粒粮食,就是当下我辈的“粮食安全红线”。
    (摘编自《读者》总第735期)(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中晚期,逃荒到嵩山山区的流民,靠“捕鱼打猎”为生,这是古代抗灾的有效方法。
    B.乾隆在粮食政策上很务实,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制定了严格的国策,杜绝了饥荒的发生。
    C.明初,统治者制定了“常平仓”政策,广建“预备仓”。因此,明朝一度粮食储备雄厚。
    D.文章警示我们:无论身处哪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工作。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与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谈及古代典籍中描绘的灾荒景象,接着否定了一些“聪明人”的想法,继而引出话题。
    B.第⑤⑥⑨段分别用“而”“那么”“比起”等词语开头,使文意更连贯,衔接更紧密。
    C.文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明清初期的粮食政策,以证明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粮食安全。
    D.目前全球相当数量的人口仍处于饥饿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饥荒离我们并不遥远。
    (3)文章指出明清时期“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请概括“人祸”的具体表现。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全文从政府部门、粮食生产者及粮食消费者三个方面谈谈我们该怎样维护粮食安全。

    组卷:42引用: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汉王怒,欲攻项羽。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国,以何为丞相。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而大哭,哀临三日,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遂 就:完成
    B.而大哭 袒:露出
    C.使告诸侯曰 发:派遣
    D.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跟随,跟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B.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C.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D.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B.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C.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D.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善于听取意见。愤怒的他本想攻打项羽,但觉得萧何的劝谏有道理,便采纳了。
    B.萧何能审时度势。在己方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他能够力劝汉王,暂避锋芒,以图长远。
    C.新城三老董公认为,项羽因走投无路,杀害了义帝,是天下共同的敌人,当讨伐他。
    D.古人云:“师出有名。”汉王以项羽杀害义帝一事为理由,趁势而出,欲发兵攻打项羽。

    组卷:51引用:1难度:0.5
  • 3.将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组卷:22引用:1难度:0.8

第二部分表达。(共72分)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 10.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处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有雪落在冬山,便更添几分韵味。①尤其是一场大雪之后,冬山睡在了皑皑白雪之下,仿佛进入一个长长的童话梦境。②雪后冬山,是一幅淡到极致的水墨画,用笔惜墨如金。③群山起起伏伏的曲线,被大雪修饰过,显得平滑温和了许多。我眼中的冬山是静态的,雪落冬山静无声。一切都是安静的,④让人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不过没有那种孤绝的氛围,雪后冬山给我的感觉是辽远的,开阔的。

    组卷:87引用:1难度:0.8

五、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吐纳典籍,阅读诗书,胸怀日渐博大,灵魂更加丰润。阅读不必拘泥于书房、教室、书店,在滚滚红尘、熙熙攘攘中,你读到的一本书、一段故事、一句广告语……都可能拨动你心弦,启迪你思考,触发你行动。
          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任选角度,自定立意,思想健康,文体特征鲜明。
    ②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组卷:36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